这首送别诗描绘了离别时的凄清景象。首句写昨夜的秋雨,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第二句的“平明”点明送别的时间,而“楚山孤”则既暗示了友人的去向,也隐含了诗人此时的心情。第三、四句,诗人嘱咐友人带去信息,表明自己的品格如冰如玉,纯洁无瑕。这种构思新颖,含而不露,表达了委屈和怨恨之情。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但历来人们多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品德。实际上,“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是酒壶、月亮、灯、滴漏等。这里,将“玉壶”解释为酒壶,既增添了推杯换盏时的谐谑气氛,也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复杂心态。
“寒雨连江夜入吴”,描绘了迷蒙的烟雨笼罩吴地江天,仿佛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位离人的内心深处。这两个字不仅写出了雨势的平稳连绵,还表现出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
然而,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却又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未实写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而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用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从而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友人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最容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于随友人远去的江水,而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只能如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