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请问《论语》共分为几篇

admin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又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论语》是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为主,结合《齐论》编成,共20篇,约1万2千字。[1]

据统计,在《论语》中,孔子讲“仁”的地方共109次,讲“礼”的地方共75次。孔子的“仁”含意广泛,几乎包括所有做人道理。他说有五种品德算是仁:“恭、宽、信、敏、惠。”又解释:“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2]

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不断的环境中,孔子致力于恢复“礼乐制度”,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他的学生樊迟问他何谓“仁”,他回答:“爱人。”(《颜渊》);又如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他还认为行仁是义不容辞的,应该“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孔子的“仁学”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尚贤”。

《论语》共分为二十章,各章及其内名言节选序列如下: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公冶长第五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雍也第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述而第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泰伯第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罕第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乡党第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先进第十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第十三

欲速,则不达。

宪问第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季氏第十六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既来之,则安之。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忧...在萧墙之内也。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阳货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尧曰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