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古代是怎么军训的

admin

无论是经过哪一种途径征募来的士兵,都必须要经过训练才能完成普通老百姓到职业杀人机器的转变。

西周时士以上的贵族必须掌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前四艺都和军事训练有关。

“礼”主要是“五礼”,其中就有“兵礼”,是战场纪律和交战规则。“乐”既包括“师出以律”(战时为调整士兵步伐的军乐),也包括“武舞”,是手持干(盾牌)戚(战斧)的舞蹈,实际上是练习步战格斗。“射”就是射箭,这是最主要的军事训练项目。除了平时勤学苦练外,朝廷以及各诸侯国还要经常性的组织比赛。据说这种比赛每年举行几次,最重要的是“大射”,就是在宫殿前举行的全国性比赛。在诸侯朝见周王,以及周王设宴招待诸侯时,也要举行“宾射”、“燕射”来助兴。平民“国人”也要进行射箭比赛,称之为“乡射”,每年在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

“御”是驾驭战车,当时战车要靠四匹马拉动,而马的挽具还不很合理,驭手全凭马缰控制马匹,使四匹马步调一致要有相当的技巧。尤其是战车很高(车轮直径一般在1.4米),车厢又短,转弯时很容易翻车。这些都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练习。另外还要练习从飞驰的战车上迅速地跳下跳上,以适应车上、车下作战。

西周时朝廷每年还要进行军事演习性质的大规模围猎活动,据说每年的仲春季节注重于战斗队形的演练,以及步兵的队列训练,包括“坐作、进退、疾徐、疏数”;每年的仲夏季节演练野战宿营、夜间的警戒;每年的仲冬季节大规模围猎“大阅”,完全按照作战的要求集结军队,按时出动,以旗号金鼓指挥,实施冲锋、包围、追击等活动,并按战斗队形围猎。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训练普及到全体平民士兵,而训练的主要内容也是射箭。春秋时吴王阖庐在与越国的战争中受伤身死,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后,“以伯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大获全胜。《韩非子》称,战国初年李悝为魏文侯的“上地之守”,为了当地百姓“善射”,下令凡是疑难诉讼案件无法解决的,就由双方当事人比赛射箭,“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于是百姓“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后来与秦国作战,因士兵善射而获胜。更著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为了便于骑马和射箭,连服装也都要改革。后来赵国名将李牧,长期守卫赵国北部边境,为战胜前来袭扰的匈奴,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督促士兵练习射箭骑马,使匈奴不敢来犯。

除了要求练习掌握射箭技能外,当时的军事训练内容还包括严格的队列操练,以养成士兵对于军队纪律的习惯性的机械式的服从本能,以及在近战格斗能够保持队列,赴汤蹈火,不敢犹豫。如孙武向吴国国君演示兵法,让宫女们进行队列训练,将不听指挥的宫女斩首示众,于是号令一下,队列整齐划一。士兵还要练习跑步、投石。秦国大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进攻楚国,反客为主,坚垒深沟,不与楚军交战,每日巡行营垒,慰问将士,和士兵一起吃饭。一段时间后,王翦听说士兵都自觉以“投石超距”为游戏。于是王翦认为“士卒可用矣”,一举出击,打败楚军,降服楚国。

西汉时军队仍然着重于射箭训练。从居延发现的汉代竹简中可以发现,当时规定每年要对边防军队的下级军官“候长”等进行射箭考核,12箭中至少要有6箭中靶才算合格,中6箭以上者,可以“赐劳”15日(算作完成15个标准的训练日),可缩短服役期或给予其他的奖赏。此外还着重骑兵的骑术训练。西汉时在步兵中又推广“蹴鞠”作为军事训练辅助项目。蹴鞠是古代的足球,具体的规则现在已经难以考证,据说在战国时齐国、楚国已很流行。西汉军队推广这项运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领兵出塞,即使在荒漠地区扎营,也仍然要开辟球场。这是为了锻炼士兵的体力和身体灵活性,当时都将这项运动视为“兵技巧”。此外还开展角抵(摔跤)、徒手搏斗等训练。

据《旧唐书》记载,唐代府兵的日常训练主要有“习射”和“唱大角歌”。前者就是指练习射箭,后者是指每年冬天由本地折冲都尉指挥,以大角为号进行队列演练。职业兵射箭技艺要求比较高,比如对于羽林飞骑士兵,要求能够开“伏远弩”,射远300步远,4发2中;“臂张弩”射远230步,4发2中;“角弓弩”射远200步,4发3中;“单弓弩”射远160步,4发2中。

宋代建立起的雇佣职业军队,在禁军编制中专门设置“教头”的职务,专职训练士兵的战斗技能,但是士兵最基本的训练还是射箭。宋朝人华岳说,36种兵器首推弓箭,而18般武艺射箭为第一。按照宋代的制度,一般的弓箭手用的弓为1石2斗的拉力(约120斤左右),在有效射程60步(约90米)距离上,发射12支箭能中6支才算是合格。对于军队训练水平的考核也主要看士兵开弓的力度和射靶成绩。《武经总要》认为军教习射箭,首先是要求能射准,其次才是能射远。禁军士兵平时训练80%的内容是练习弓弩,其次才是枪、牌格斗。

两宋的军队训练水平总的来说比较低。明代建国后建立的世兵制军队,由于军户的大部分时间需要种田养家,训练程度也不是很高。明中期组建起雇佣性质的职业军队后,一些将领开展精兵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后来戚继光将他的训练方法编成书籍《练兵实纪》,对于以后的军队训练产生重大影响。《练兵实纪》主张军队采用精兵主义,要求士兵在军事训练中“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针对当时火器已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而火器发射速度慢、需要格斗兵器保护的特点,大力训练士兵发射火器的速度与精度,强调士兵对于格斗兵器的掌握,还要求士兵练足力,能够一口气跑一里路而不气喘。规定将士兵训练成绩列为九个等级,严格按等进行赏罚。而且强调训练要实用,如对于弓箭手的要求是射程不必太远(平时练习80步的靶子),着重练习射箭的准确性和贯穿力。这一套军队训练方法后来被清朝军队继承,尤其是晚清的湘、淮军,训练方法及制度都是从《练兵实纪》发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