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的生僻字,你认全了吗?
01 | 起初,元素的中文译名由徐寿创建,他将固体金属元素用“金”字旁与第一音节相似的汉字结合,创造了一系列元素中文名称,如锌、锰、镁。
02 | 1932年的《化学命名原则》规定,命名应便于书写和读音,多采用谐音和会意字。例如氢、氯、氧、氮等,氢曾名为“轻气”,氯为“绿气”,氮为“淡”,溴为会意字。
03 | 元素还有些特殊名称,如钌、钐、钯、钫、铋等,这些字在古字中均有意义,现今则作为化学新字。
01 | 19世纪,翻译西方有机化学名词有两种方法,丁韪良和毕利干采用原意或化合物翻译,傅兰雅则音译,如阿西多尼(丙酮)、由里阿(尿素)。
02 | 虞和钦的命名法独特,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翻译,如矫质(烷类)、赢质(烯类)、醇精(醚类)等,并以数字表示含炭数。
03 | 中国化学家简化化合物名称,创用切音新字,如“羟”表示“氢氧基”,“烷”表示化合价完足之意,含氮化合物类名多为谐音。
总结,化学中的生僻字并非难记,通过历史沿革和命名规则,理解后记忆更加容易,瞬间发现化学命名其实不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