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河,这条浩瀚而壮阔的河流,穿越黄土高原,奔腾不息。黄河流域是黄种人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居住地。黄河滋养了中华民族,使其文明绵延不断,与山川日月共铸永恒。
2. 古代的记载显示,黄河依次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最终在大伾山注入渤海。砥柱山矗立在汹涌的波涛中,显得坚韧不屈。位于砥柱北面的大阳县,因位于黄河之北而得名,后来改称为平陆。小县因此得名,这实为罕见。
3.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农业发展。中华民族的子孙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耕作,逐渐孕育出文明。这里的淳朴勤俭的风俗,早在《诗经·国风》中就有歌颂,也受到吴国季札的赞誉。太史公的《货殖传》和班固的《地理志》也都不停地赞美。关西地区崇尚雄武,山东则以儒雅著称,两汉时期的许多将相都出自这里,那时被称为盛世。到了隋唐时期,这种文化更加发扬光大。这里的人文鼎盛,名垂史册,令人怀念不已。
4. 从远古时期开始,黄河流域就频繁出现都城。三皇五帝的传说在这里流传,夏商周三代也在这里交替迁都。从秦汉到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相继成为都城。都城所在地,人文荟萃,经久不衰。
5. 黄河的奔腾激励着人们向外发展。齐鲁地区的方士渴望找到三神山,秦皇汉武亲自东临大海。虽然他们表面上追求神仙,但实际上是想探索海外。张骞出使西域,甘英远航,才发现西域的辽阔。虽然海上三神山难以寻觅,但汉朝的使者已经远至印度南部海岸。这种开拓精神,从隋唐延续到近世,从未消失。
6. 黄河流域不仅土地肥沃,文化瑰丽,而且与北方草原相邻,经常遭受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推动文化发展和保护农业地区,从战国时期开始,人们修筑了长城。从秦汉到明代,长城不断得到加强。长城不仅保护了黄河流域的文化,而且使其更加辉煌。长城并没有导致黄河流域封闭或保守,霍去病、徐自为、窦宪、王越等都不受长城限制地远征。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显示了黄河流域的开放性。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的体现,而非封闭和保守。
7. 近代以来,黄河频繁泛滥,造成了巨大破坏。这是人为环境恶化的结果,是不肖子孙的行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能够除旧布新,进行改革,黄河必能恢复其滋养力量,中华民族也将因此早日振兴,达到繁荣富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