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泡里的钨丝,是怎么放进去的?
20世纪初,白炽灯出现在人们生活中,这种灯泡里面有着明显的灯丝围绕,看着细小的瓶口,不禁好奇这些灯丝是怎么放进灯泡里的。
白炽灯可以分为两部分,玻璃壳和灯芯。玻璃壳直接用模具吹成固定形状就好,灯芯就复杂了一点,它上面有玻璃管、导电丝等东西。这些玻璃管经过加热软化后做成喇叭状,然后将玻璃管的喇叭口朝上放置到两侧用夹具固定,在管内两侧放上两个导电丝,导电丝中间撞上一个灯芯之后利用加热器将玻璃管底部加热软化后,为了保证喇叭口的通畅,会在里边打入一道空气,接着在灯芯顶端作加热处理,将钨倒丝、扣丝装置安装在灯芯顶,在屋导丝上分别扣上钨丝,用机器给引线涂上一些液态的锆合金。
接下来把灯芯、玻璃管固定,玻璃壳套上,灯泡内部的空气充入氮气等惰性气体,这是因为灯丝材料用的是金属屋,他必须在没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才可以使用,否则就会失去导电性。变脆之后把多余的灯芯部分熔断,利用高温将灯芯和玻璃壳稍软密封,最后由机器将灯泡和底座粘在一起,这样就制成了。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白炽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灯泡壳会变黑,灯泡也没一开始亮了,这是怎么回事?白炽灯发光是因为里边的钨丝,钨丝的熔点在3410摄氏度,通电的时候温度在2300摄氏度左右,钨丝不会融化,但是会从固体变成气体,关灯冷却后,呼气会重新凝华成固体蜡。在灯泡内壁上屋本身的颜色是灰黑色,长时间的累积下,灯泡就会变黑。
另外我们能看到灯泡里的钨丝是很细的,它的直径只有0.2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在高温下不断的升华会使它变得更细,导致电阻变大,通过它的电流变小了,灯泡也就没新买的亮了。样本抽取调查结果显示,白炽灯的使用寿命平均只有1000个小时,以每天三个小时计算,还用不了一年,所以白炽灯就慢慢的被淘汰了。
现在人们家里常用的都是日光灯,又叫萤光灯,这种灯的使用寿命比白炽灯长五到十倍,是一种节能照明光源,和白炽灯相比,能节约70%-90%的电,正好和现代的环保意识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