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早年渴望从军,后长期从军,三度出塞,体验丰富。他的边塞诗以政治家视角审视边塞现状,关注战争与国家、人民的紧密联系,题材广泛,思想深刻。代表作有《蓟中作》、《燕歌行》等。风骨凛然,诗风雄浑悲壮,无畏无惧,充满气魄和境界。
高适的诗作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铺排对比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情感强烈,常表达议论,使作品深厚老成。以七古见长,容量大,情感跌宕,意象鲜明简洁。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原为乐府体裁,常歌咏边地征戍之苦和思妇之情。高适通过此诗,开拓了旧有题材,既歌颂战士们的爱国精神,也揭露了将领的骄傲轻敌,反映了对广大兵士深沉的同情。诗中对比将军与士兵的生活,渲染战场的惨烈,表达了对战事苦楚的深刻洞察。
《燕歌行》创作于开元二十六年,背景涉及张守珪的平定契丹叛乱。诗中描绘了从出征到失利的过程,以及士兵与将领生活的对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痛苦。通过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深化了主题,揭示了战败的根源。
高适的边塞诗以政治家的视角,深刻反映了边塞的现状与战争的深层影响,展现了其独特的风骨和深邃的思考。《燕歌行》不仅继承了边塞诗的传统,更在表现手法和情感深度上有所创新,成为盛唐边塞诗的典范。
扩展资料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