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成立,王大珩院士担任第一任院长。然而,1959年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学校面临调整问题。同年6月,学校与长春机械学院、长春化学学院合并,定名为吉林科学技术学院。5月,校名改为吉林科学技术大学。1960年,长春光机所和长春机械所合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与长春机械学院正式合并,校名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吉林科学技术大学不再沿用。
1960年10月,张希光同志调至长春光机所任副所长,负责学院全面工作。年底,学校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分三个地点上课。由于办学规模扩大,仅靠长春光机所自身力量办学已难以支持。因此,从1961年开始学校停止招生两年。1962年5月30日,学校停办。王大珩同志立即与省委主管文教工作的书记富振声同志沟通,强调光学精密机械方面人才的急需。富振声同志接受了王大珩的意见,并联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同志,建议保留学校。王大珩与张劲夫、郁文等领导多次讨论学校保留办法,并得到国防科委副主任安东同志的支持。1962年8月,国务院指示学校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委共同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学校成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创办的十余所院校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学校,也是当时全国407所大专院校之一。1962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亲自指示中国科学院要负责办好学校,对学校后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62年12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选举张希光等为党委委员,张希光任党委书记,宫雷任党委副书记。1963年起,学校对发展规模、专业设置等进行调整。调整了学校规模和专业,从1个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系发展到6个专业。同时,学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体现了教学为主和“少而精”的原则,增加了课堂教学时间,压缩了生产劳动时间。此外,学校制定了教学管理规定,成立了教学研究小组,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秩序。
1963年9月,学校在4个专业恢复招生,115名学生报到入学。同年,首届毕业生373名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参加了毕业典礼。1964年7月末至8月中旬,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1965年2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的联系进一步明确,成为直属单位。1966年3月,学校作出《贯彻“七三”指示的若干规定(草案)》,强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并改进伙食管理,加强医疗保健工作。1965年下半年至1966年,全校形成了学毛著、学雷锋、做好事、比贡献的良好校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做学生工作的干部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全校上下呈现出爱岗敬业、勤奋向学的良好氛围。
1999年,学校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院士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
扩展资料
长春理工大学是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1958年由中科院创办,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为主要创始人、第一任院长,现任名誉校长。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现为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长春市共建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