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于古代的什么

admin

大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类似于古代进士的角色。在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下,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的中央政府考试,被称为进士。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隋朝大业年间开始设立进士科目,唐朝时期,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被称为举进士,中试者则被称为进士。

唐朝时,进士科和明经科是最主要的科目,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期,进士经过殿试后,及第者都被赐予出身,称为进士,并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别赐予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董其昌的人,他在《节寰袁公行状》中提到:“(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这表明了袁可立通过了乡试和会试,最终成为了进士。

隋朝在公元605年首次开设了进士科,这被视为科举制度的开始。在隋唐时期,进士科只是科举中的一个科目,主要考的是诗赋。由于进士科是常科,且考取难度较大,因此被视为最尊贵的科目,地位也成为了各科之首。

宋朝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尚书省的“省试”。自宋朝以后,进士都需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来确定名次。宋朝仁宗时期,曾有一名考生通过省试,但在殿试中被黜落,他愤怒地投奔了西夏。从此以后,殿试只定名次,不再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的考生分为三等,称为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为“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为“进士出身”。三甲称为“同进士出身”。通常情况下,录取者都被称为“进士”。

自唐朝开始第一次科举考试算起,近1300年的时间里,进士都是中国政治的主角。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运作主要依靠接受正统儒学教育的文人学士来维持,这一现象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道,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在辽、金、元时期,士人经过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中央政府朝廷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朝前期没有契丹人试进士的制度,后来逐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专门设有女真进士科。元朝时,会试落第者被称为乡贡进士。明清时期遵循前朝制度,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