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玉国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实是孙玉国,原黑龙江省军区合江军分区饶河边防站站长,在1969年爆发的某某岛自卫反击战中表现神勇,被授予一等功以及“战斗英雄”称号,并且因此名动全国,军旅生涯进入直线快车道。战后即擢升某部副团长,仅仅五年之后,已经晋升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一跃成为副大军区级高级将领,升职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按照总政治部关于“一等功”的评定标准细则,部队中个人共有23个分项可以获授,这里不一一摘录,但是在最关键最直接的作战选项中,评定标准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功绩卓著,有重大贡献的,可以记一等功”,也就是说,立功表现要达到“卓著和重大贡献”的水准,当然得之不易,所以才有“三等功在台上,二等功躺床上,一等功挂墙上”的戏说,分别代表着立功时轻伤不下火线(或者无恙,这里指的是经历过战斗)、重伤和牺牲。
立功奖章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等功奖章、二等功奖章和三等功奖章。三等功由团、旅批准,团旅长、政治委员授予。二等功由旅、师批准,师旅长、政治委员授予。一等功由集团军批准,军长、政治委员授予。此外,授予高级军官或文职人员的立功奖章还需报请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
根据新修订的《评功细则》显示,个人在国防科研,先进事迹,军事训练等领域有突出贡献或者重大影响,都有机会获得一等功,而未必在牺牲后才能获得追授。但是由于二等功以上的奖励每年都有名额限制, 因此一等功也不是满大街都是,毕竟评定奖章时也有见仁见智的个人影响,这需要个人的努力以及一点运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