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做一位知识广博的老师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导演角色,经常需要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或者要调动课堂的气氛,或者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都要求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或者旁征博引,或者用故事启发,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课堂有趣,不会觉得乏味。也才会把科学知识深入浅出的呈现给学生。
二、课堂内容的设计要有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场戏,课前几分钟便是戏的序幕,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在课堂之初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那么这节课才有可能是成功的一节课。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学生自学;可以使学生教、学生学;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利用初中学生好胜好玩的心理,调动思考的积极性……总之,教师有意识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教师的引导之下,时松时紧,而对课堂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三、创设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条件,这主要是通过暗示和流行来发挥作用的。因为课堂心理气氛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而暗示他人。同时,课堂心理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产生连锁性的感染,这就是“流行”。流行的行为往往被打上切合适宜的印记,促使学生们追随它,发挥统一学生行为的功能。同时,流行又能引导学生们摆脱现状,具有创新功能。
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
首先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熟悉,又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科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另外,学生的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要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