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后三峡时代灾害表现

admin

在后三峡时代,洞庭湖,这个被誉为“洞庭天下水”的湖泊,其灾害表现日益显著。作为长江中下游的关键调蓄湖泊,与长江的关系复杂而紧密。三峡水库的建成改变了原有的水文平衡,2009年的秋冬连旱已经成定局。目前,洞庭湖的蓄水量仅为7.7亿立方米,远低于丰水期的正常水平,干旱问题在湖区逐年加剧,北部地区尤为严重,甚至形成湖南第四个干旱带。

洞庭湖的生态危机不容忽视,作为全球重要湿地之一,缺水导致湿地生态面临严峻考验。水位降低使得湿地特性逆转,湿地鸟类食物减少,候鸟过冬形势危急。原本的芦苇等本土物种被欧美杨等外来物种取代,湿地生态正在遭受破坏。

同时,蓄水量的减少使得洞庭湖的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内河水体富营养化和干涸现象普遍。环境应急事件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

经济上,枯水期延长导致湖区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尤其在南县、华容、安乡等地,灌溉困难甚至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或绝收,人工降雨的使用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饮用水安全也面临挑战,水资源短缺使得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剧,北部地区新增近180万饮水不安全人口。此外,自三峡大坝蓄水以来,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尽管2008年的秭归地震伤亡有限,但地质灾害与蓄水高度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关注。

扩展资料

后三峡时代是指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下游生态、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为了减小该影响,中国政府计划投资1700亿用于三峡工程后期的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