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发展状况

admin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11月,历经更名,1999年成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基地,专注于生物资源的发掘、利用与保护。研究所拥有天然产物、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技术平台,配备了先进的进口设备,设有茂县和若尔盖等野外生态站。其标本馆收藏丰富,两栖爬行动物标本数量全国第一,植物标本达20万份,是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

2007年,研究所引进了国外杰出人才,招聘了博士、硕士等科研人员,并成功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当年,该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众多,涵盖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推广示范等,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如“环境微生物菌剂”项目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炼油和印染废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在“九寨—黄龙核心景区”项目中,研究所深入研究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样荣获一等奖。此外,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也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个行业,并与地方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产值和利税显著。

在国际合作方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全球多个国家和组织展开合作,涉及草地生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植物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并主办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培训活动。研究所还是四川省动物学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被多个数据库收录。

扩展资料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1月,曾先后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8年启用现名。1999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