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2月30日并不常见,但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和国家中,这一天确实存在过。
瑞典(曾包括芬兰)在1700年尝试通过取消接下来的40个闰日来从儒略历转换为公历。因此,1700年不是闰年,但瑞典的历法比儒略历快一天,比公历慢十天。这导致1712年出现了两个闰日,使得2月有30天。这一天对应于儒略历的2月29日和公历的3月11日。瑞典直到1753年才最终采用公历。
1929年,苏联决定采用苏维埃革命历法,其中每个月都有30天,剩下的五天或六天作为假期。从1930年到1931年,每个2月都有30天,但1932年2月又恢复到原来的天数。
罗马的儒略历最初将每年分为12个月,单数月份有31天,双数月份有30天,导致全年有366天,比实际的回归年多一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从2月份中减去一天,平年的2月有29天,闰年的2月有30天。凯撒去世后,他的侄子奥古斯都进行了历法改革,将8月定为奥古斯都月,但这个月只有30天。因此,从2月份中抽出一天放到8月份,并将8月后的双数月份改为大月,单数月份改为小月。这样,平年的2月只有28天,闰年的2月有29天。此后,2月再也没有30天,并一直沿用至今。13世纪的学者约翰尼斯·德·赛科诺伯斯克声称在儒略历中,公元前44年至公元前8年间确实有2月30日这一天。然而,关于恺撒和奥古斯都大帝调整月份天数的历史证据不足,这可能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另外,由于行政单位的疏忽,身份文件有时会错误地将出生日期记录为2月30日,这可能是由于农历二月三十的误解。
在中国,农历每隔几年也会出现2月30日,例如1986年和1996年的农历2月30日,对应的阳历分别是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