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重镇,因古时的繁荣而拥有众多石窟寺,其中包括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莫高窟之外,还有西千佛洞、榆林窟以及东千佛洞等,共同构成了敦煌丰富的石窟群。其中,西千佛洞位于莫高窟西南约30公里的党河北岸,沿崖壁东西延伸,全长2.5公里,保存了北魏至元代的22个洞窟,壁画约800平方米,彩塑34尊。尽管与莫高窟的艺术风格相似,但由于历史保护不力,西千佛洞的遗迹多有损毁。
尽管20世纪初,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已经开始在世界各地收集敦煌文献,但真正对莫高窟进行系统保护是从1940年代开始的。1941年至1943年,画家张大千对洞窟进行了详细的断代、编号和壁画描摹。1943年,莫高窟被国民政府收归国有,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任所长,开始了对石窟的全面保护与研究。1950年,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书鸿继续主持工作,直至1960年代,他们已加固了400多个洞窟,修复了唐宋木构窟檐,并划定10余平方公里作为保护区。198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进一步加强科技力量,实施治沙工程,采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保护水平。然而,考虑到参观者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能对壁画造成损害,近年来对莫高窟的参观人数有所限制。莫高窟作为世界级的艺术宝库,其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保护。
扩展资料
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