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善书画,笔墨纸砚是必备之物。这里单说苏轼与墨结缘的情况。他喜欢藏墨,到了愚和痴的程度。家藏墨数百挺,一有空就拿出来试验各种墨的色度浓淡。同时,只要有机会,还不择手段搜罗墨,如元祐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驸马都尉王诜送他二十六丸墨,而且品种有十余品,苏轼把每一品都拿来磨数下,作数十字,以检验不同墨色。元祐四年三月四日他翻黄庭坚的私人锦囊,发现里面有李承宴所造的墨(李是当时造墨名家),便据为己有,黄庭坚非常惋惜,但没有办法。这等于“明抢”。
藏墨同时,还自己造墨。他造墨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将现成的墨捣碎,重新组合。如将高丽墨和潘谷墨同时捣碎,用胶粘和成新墨,墨色兼有二者特点,苏轼被贬海南以后,还在研究造墨,有一次差点失火,元符二年腊月二十三,墨灶失火,几乎将房子烧毁,幸亏救的及时,才免去一场灾祸。此次造墨得大小五百丸,一辈子都用不完。所以不断送朋友。东坡造墨之精,超过造墨专家,如潘衡初到儋耳,起灶造墨,得烟甚丰,但墨不甚精。东坡认为是灶有问题,就教潘衡“作远突宽灶”,得烟虽减少了一半,但墨色质量却提高了。墨身印文曰:“海南松烟东坡法墨。”苏轼自信亲自造的“海南墨”,其质量不减李廷圭所造墨。
宋代书画的发展,与墨的改进不无关系。造墨者有专业户,也有业余爱好者,文人多数属于后者。好墨之贵令人咋舌,如孙叔静用剑脊墨,甚精妙。墨上引有“太室常和”字样,常和乃嵩山一带某道士名,详情已不知。常和靠卖“剑脊墨”所得的钱,新盖起一座“三清殿”。据说常和道士造的墨,甚坚热黑。而画家王诜(字晋卿)造墨,用黄金丹砂,墨成,其价与金等。宋墨有松烟,也有油烟,油烟有光泽,颇便绘画。松烟墨色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