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对宏观货币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信息技术推动的电子货币和网络货币的普及,提升了货币流通速度,根据现代货币数量论,这可能导致货币需求量的下降。在数字货币环境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使得在物价水平和交易总额不变时,货币需求量会减少。
其次,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的定义。以美国为例,70年代前,M1主要由通货和活期存款构成,但金融创新不断改变货币构成。1980年,美国对货币体系进行了重新定义,如M1、M2、M3的内涵调整,反映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构成的持续影响。这种变化使得M2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稳定性减弱,美国甚至在1987年放弃了M1,转而以广义货币量M2和M3作为主要指标。
再者,金融科技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工具也产生了影响。传统的法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金融机构的筹资途径拓宽,临时融通资金的能力增强。金融科技产品提高了金融机构资产的流动性,减少了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贷款的需求,这使得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变窄,主要依赖公开市场业务来实现货币供应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