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通过描绘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的“无常”形象,揭示了人们心中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鲁迅先生在文中详细描述了庙会上的“无常”形象,指出白无常因其活泼诙谐而深受人们喜爱,相比之下,黑无常则因阴沉恐怖而不受欢迎。鲁迅先生也表达了对白无常的喜爱,认为其浑身雪白的形象在各种鬼怪中格外醒目,如同“鹤立鸡群”。这在当时庙会上,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角色。
文章中,鲁迅先生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活无常的善心。他先写自己小时候对活无常的害怕,然后对比到现在的敬佩之情,最后将活无常与阎罗王的昏庸、死无常的可怕相对比,更加凸显出活无常的公正与善良。鲁迅先生认为,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间更应如此。
此外,鲁迅先生还借此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呼唤。他认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却在阴间。因此,他借“无常”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渴望和对人性中善良一面的赞美。
总的来说,《无常》不仅是一篇对儿时记忆的回忆,更是一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通过描写“无常”这一鬼怪形象,鲁迅先生传达了对公正、善良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