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衡水中学已经成为了河北省教育的代表,其实,衡中模式并不是个案,可能放眼全国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只不过衡中掐尖了全省的优质生源,高考分极高,吸引了全国人们的目光罢了。
我所在的地区紧邻北京,人称北三县,在我们这里一中每年都会招收大量非本地的高中生,前提是你足够优秀,我从一个在一中当老师的邻居那里得知,前年就招收了2000名非本地的考生。每年的暑假,不少老师都有招生任务,2017年我们这里有一个男生考上了清华,媒体大肆宣传,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外来的考生。
衡中的模式会导致一种现象就是本地的学生要想考上好的高中不容易,因为任何一所高中都想招收优质的生源,而不会考虑学生是本地的还是非本地的,所以,你要想考上本地的好一些的高中,除非你足够优秀,否则就要托人花钱铺路。
因为紧邻北京、天津,每年小升初,中考结束之后,我们这里都有不少好学生外流,要么去天津,要么去市里,要么去衡水,为的就是将来孩子能有更大机会考取一个好大学,而背后父母付出的却是买房落户的经济负担,往往一个孩子读书,需要举家迁徙。
衡水中学虽然提高了孩子的成绩,每年的高考分数都逐年攀升,却造就了河北学生的内部竞争激烈,以考清华北大为例,每年清华北大在河北的招生名额都有限,不会因为学生的成绩突出,就会多招几个,所以迫使孩子不停地刷题,不敢停下来,哪怕少了一分,就有可能与名牌大学失之交臂,花费大量时间在提高考题的熟练程度上,而忽视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应该有高瞻远瞩的意识,培养的是孩子一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