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录取中,即使第一志愿满额率较高,但仍存在部分院校可能无法完全满足第一志愿生源需求。这时,第二或第三志愿以及调剂、降分等就成了考生们的备选。因此,合理填报第二、三志愿至关重要。主要有两种填报策略。
首先,政策填报法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各院校的招生政策。例如,一些知名高校如“211”工程院校和国家重点院校,由于第一志愿通常生源充足,可能不接受第二志愿。但有些院校为了提升生源质量,会在第二志愿中挑选高分考生,了解这些院校的规则后,即使作为第二志愿,也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2004年河北理科考生为例,他以632分的成绩填报哈尔滨工业大学,虽然有一定风险,但他选择将其作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则选择了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考虑到该校近年来稳定接受第二志愿,且招生章程中明确说明会录取部分优秀第二、三志愿考生。
其次,常规填报法则是选择历年生源不足的院校,如农业、医学、师范等专业或偏远地区、知名度较低的学校。如2004年河北省本科一批A理工类,就有部分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如某中医药大学、某农业大学和某师范大学,它们的调档线接近控制线,而第一志愿生源寥寥,作为第二志愿,考生有机会弥补第一志愿的不足。
总的来说,了解哪些学校接受第二、三志愿,以及查阅招生章程,是决定第二、三志愿填报的关键。只有充分了解并合理布局,才能在第一志愿落空时,为自己的录取增加更多可能性。
扩展资料
院校梯度是指,在同一批次的院校中,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就称“院校梯度”。如,同是“211”或“985”工程的院校,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每年在各地的录取分都要比其他院校高,它们和其他院校之间的分数差异可以说就是一种院校梯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