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苏州与南京,作为该省的两大城市,都承载着重要的经济地位,但近年来,它们的发展态势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2022年的数据来看,南京的经济陷入困境,财政收入大幅下跌,苏州虽然也遭遇了12%左右的下滑,但杭州与宁波的经济表现则更为稳健,它们在经济总量上超越了江苏的这两个对手。
在此背景下,江苏的经济问题逐渐浮现。无锡率先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但全省的经济活力并未因此显著提升。与浙江和广东相比,江苏似乎在经济发展的策略与意识上有所欠缺。尽管苏州通过与上海的深度绑定保持了前沿发展势头,南京与无锡则显得有些滞缓,产业与第一梯队的差距逐渐拉大。
进入2023年,江苏的发展态势逐渐清晰。南京在GDP排名上实现了历史性提升,但这一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天津的经济下滑,而非南京自身的强劲崛起。财政收入甚至被宁波超过,新兴产业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虽有布局,但尚未显现明显成效。与此同时,南京传统巨头如苏宁、三胞、雨润的竞争力显著下滑,其经济影响力也从苏皖中心的地位上有所后退,面临合肥的实质性挑战。南京作为连接都市圈城市的关键节点,需要在产业层级上与圈内城市拉开差距,以实现更为稳固的发展。
苏州的发展则展现出相对较好的态势。在产业转型上,苏州的制造业持续升级,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开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软件、自动驾驶、数字货币等布局都颇具潜力,有望在未来五年内提供大量的高质量工作机会。苏州在突破行政级别限制方面展现出创新精神,与上海的同城战略深度合作,尽管最期待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全实现,但其在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上的努力却令人印象深刻。此外,苏州吸引了大量国家级资源、大院大所大学与央企的分支机构落地,显著改善了科教文卫领域的短板。苏州的发展已经实质上拉开了与其他地级市的差距,成为大区中心牌桌上的重要玩家。
展望未来,苏州与南京的发展前景呈现出不同的可能性。苏州在人口流入、城市负债率和房价性价比方面具有优势,但其地级市的行政限制对其长期发展构成挑战。南京虽然有机会,但需要真正实现创新与改善,特别是在产业转型升级与吸引人才方面。南京的江北新区芯片产业若能崛起,将为城市在全球产业链中赢得一席之地,并使教育、医疗等传统优势更加凸显。苏州则需要面对都市核心区竞争时代的挑战,县域经济的影响力或将在未来十年逐渐减弱,其发展上限可能定位于深圳,下限则接近东莞,这一区间将定义苏州未来的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