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秦时建镇、唐时置县、元时升府、明清时为全国纺织业中心,东南一大都会,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东吴名将陆逊以功封华亭侯,华亭始见于史志。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至清末,华亭县、华亭府、松江府、娄县均设治于此。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华亭府,翌年改为松江府。
至清嘉庆十年(1805年)演变为1府(松江)、7县(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1厅(川沙)。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民国3年(1914年)改为松江县。民国时期,松江县政府及江苏省第三、第四区专员公署皆设于此。 解放后,苏南行政署设松江专区。民国初期,该镇名华亭市、松江市,后改称城厢区、城区。民国36年(1947年)撤区,由县直辖。
1952年恢复江苏省建制后松江专区隶属江苏省。1958年初,嘉定、宝山、崇明三县划归上海市,松江专区撤销,原属专区的松江等七县划归苏州专区;10月,松江等七县同时划归上海市,成为上海市郊县。20世纪末开始,各郊县先后撤县建区。
上海旧属松江府,曾隶属嘉兴辖下,语言以嘉兴话为主。松江府成立后,松江地区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松江话。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而到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和民歌等)对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
此外,上海话经可靠的语言学研究,目前确定并非先前认为的宁波话苏州话简单合成,而是融合松江方言发展的结果。上海开埠之前,松江是上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历史悠久,文脉渊远,近年来被称为“上海之根”,已得到广大的专家学者和民众的支持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