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信仰在俄国的建立和演变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其确立始于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988年的“罗斯受洗”,接受东正教成为国家宗教,这一事件标志着东正教信仰在俄国的正式确立。1037年,罗斯(基辅)设立都主教,1448年起,由俄罗斯人选举担任都主教,教会权力逐步加强,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1589年,俄罗斯成为宗主教区(牧首区),与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并列平等地位。教权依附于皇权,形成“权力交响曲”,直至彼得大帝时期,权力的合奏达到顶峰。1650年建立修道院衙门,加强对宗教事务的控制。莫斯科宗主教尼康的宗教改革试图加强教会权力,但遭到反对,导致教会分裂。1701年,恢复设立修道院衙门,教会财产国有化。1721年,彼得“诏书”和《宗教章程》决定按新教原则设立宗教委员会(主教公会),取代牧首制。1917年十月革命前,约70%国民信仰东正教。苏维埃时期东正教衰落,1918年宣布“政教分离”,1923年废除牧首制,1943年恢复牧首制。
东正教信仰在俄国的影响深远,基督教精神的理想救世主义和极端主义成为俄罗斯人的重要信仰。东正教强调天堂与地狱之间没有炼狱,形成独特的俄罗斯精神。俄语中的“基督徒—农民”反映了东正教信仰与农民社会的紧密联系。东正教信仰在俄国的特色包括坚持一成不变的教义正统性,浓厚的苦修主义和神秘主义,圣像崇拜以及教权依附于王权。例如,“圣愚”现象体现了苦行僧和“圣愚”的地位,而莫斯科克里木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的圣像体现了东正教特色的圣像崇拜。东正教信仰与俄国社会、文化、政治的紧密联系,使其成为俄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