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旧名三角涌,因位于大汉溪、三峡溪、横溪三河交汇处而得名。在日治时期(1920年),全台行政区进行了大变革,将三角涌改名为与日语发音相似的“三峡”,并设立台北州海山郡的“三峡庄”。随着人口的增加,此地逐渐繁荣,于战后升级为“三峡街”。到了1946年,改设为台北县的“三峡镇”。最终,在2010年12月25日,三峡区得以改制为“新北市三峡区”。
三峡的历史记载始于约400年前,该区域至今已发现的遗址有鹄尾山等十处,判断其属于“圆山文化”。此地在汉人到来之前,是雷朗族人的居住地,而高山上则有泰雅族人居住。传说在明代初年,郑中贵(或一说为王中保)从南部步行来到鸡笼,途中经过淡水河上游,看到鸢山与狮头山的独特地形。当时三峡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原始地带,只有靠近河岸边的地方有少数番族居住。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泉州府安溪人陈瑜获得开垦海山庄的垦照,早期的垦拓路线由南靖厝开始,逐渐延伸至三角涌。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之后,移民逐渐从南靖厝越过大嵙崁溪,到达隆恩埔开垦,三角涌成为开垦中心。移民中以泉州人最多,特别是安溪县人。然而,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时,开垦柑园、刘厝埔的安溪人与客家人因争夺土地引发了闽粤械斗,客家人战败后迁往中坜、杨梅,而三角涌、莺歌石成为泉州人村落。此后近百年间,泉州人与客家人、漳州人之间的械斗不断。
1895年4月,因甲午战争战败,清廷被迫签下了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同年5月29日,日军在澳底登陆,6月11日进驻台北。在7月13日清晨五时许,日军在三角涌隆恩埔附近遭到由苏力、苏俊、林久远、陈小埤等人为首的三角涌义勇军的奇袭,几乎全军覆没,仅4人幸免脱逃,史称隆恩埔战役。同日清晨七时许,日军在分水仑附近遭到三角涌义勇军的包围伏击,经过两昼夜的激战后,日军死伤数百人,而义军仅伤亡数十人,史称分水仑战役。这些反抗导致日军在7月下旬开始在桃园、中坜,甚至大汉溪流域,实施所谓的无差别扫荡式焚村和杀害客家平民事件。
1920年,全台行政区进行了大变革,设立台北州海山郡的“三峡庄”。随着人口的增加,此地逐渐繁荣,1946年改设为台北县的“三峡镇”。最终,在2010年12月25日,三峡区得以改制为“新北市三峡区”。
扩展资料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除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另有以三峡为题材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