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簋,古代的饭碗之一,形状类似大碗,圆口,大腹,底部配有圆形座。有些簋带有耳朵形状的装饰或方座。煮熟的米饭会从甗中盛入簋中,以便食用。
2. 簠,与簋功能相似,也用于盛放粮食,通常带有盖子。最初,圆形的称为簋,方形的称为簠,但后来这种区分逐渐放宽。尤其在祭祀礼仪中,簠与簋经常并列使用,成为特定术语,指代祭器。
3. 豆,古代的餐具,类似于高脚盘,盘上有把手。随着时间的推移,豆演变成了量器,古代四升等于一豆,这一用法即源于其食具的容量。
4. 箪,通常由竹子或芦苇制成,用于装载米饭。与青铜簋簠相比,箪通常是平民的餐具。《论语》中描述孔子弟子颜回清贫生活的名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现了颜回乐观的生活态度。
5. 皿,与现代饭碗相似,用于盛放食物,两边有耳。盂,用于盛放饮料,开口宽敞,腹部深,带耳,底部有圆形足。盆盂则都是盛放物品的容器。
6. 案,带脚的托盘,用于放置食物,即成语“举案齐眉”中的“案”。匕,长柄汤匙。俎,砧板的前身,两端有足支撑。古人用匕从鼎中取出肉,放在俎上,然后用刀切着吃。
7. 箸,即筷子,是用来夹取食物的工具。这些古代餐具的材质多样,包括竹、木、陶、青铜,甚至金银、象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