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制奶汤的原理 .
制作奶汤(浓汤)主要选用脂肪和胶原蛋白丰富的原料,如鸡、鸭、猪蹄膀、猪脚、腿骨头等。
一般是将原料冷水下锅,不放盐,以免肌肉和骨骼中的蛋白质过早变性凝固,使细胞的内溶物不易浸析出来。随着温度的升高,骨骼内部和表面的油脂溶化析出,血红蛋白首先溶出。吸附一些污物并逐渐变性凝固,由于它体积大,比重轻,形成浮沫,要随时撇出;骨内的其它物质如磷脂、胶原蛋白、无机盐、维生素、骨渣及其它不溶物质,也随着加热从骨内陆续溢出。汤沸后,用中火长时间加热,始终保持汤的沸腾状态。由于水的对流作用和不断地翻滚,脂肪被水分子撞击成许多小油粒,而分散于汤中。肉皮和汤中的胶原蛋白在不停地振荡下,螺旋状结构首先被破坏,接着发生不完全的水解形成明胶。明胶是一种亲水性很强的乳化剂,明胶分子与磷脂分子上的非极性基因伸向油滴,将油粒包裹在里面,阻止了油粒之间聚集;而明胶分子与磷脂分子中大量的亲水基因与水结合,使油稳定地分散在汤水中,形成水泡油型的乳状液,汤汁乳白,汤中的不溶物由于振荡作用而悬浮汤中。这就是奶汤或浓汤形成机制,明白了其原理,掌握技术就容易多了。
清汤主要选用老母鸡、骨架等一些鲜味及蛋白质丰富的原料,不宜用带皮的猪脚、蹄膀一类的原料。吊制清汤与奶汤不同的是,汤沸撇去浮沫,即用小火长时间加热或将原料焯水后上笼蒸制。在制汤时必须保持小火,使汤沸而不滚,温度保持在90℃。在此温度下,鸡逐渐成熟,鸡肉中的油脂及浸出物、维生素、可溶性蛋白质全部析于汤中,汤鲜浓郁。由于加热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状态,分子之间撞击小,所以原料不易掉下碎渣;由于震动小,骨中的胶原蛋白水解的明胶少,磷脂不能充分析出,达不到乳化效果,故溶化了的油脂因比重轻而浮于表面,加之油脂本身的表面吸引力大而聚集,覆盖在汤水上面,将其撇去,就是清汤。
为了制得高级清汤,常用血水、鸡蛋清或鸡蓉来吊汤。血水和鸡蛋清主要是蛋白质溶胶,在汤中利用蛋白质分子的吸附性,吸附汤中细小的悬浮物,然后蛋白质分子受热变性,将这些杂物凝结在一起而形成浮沫,将浮沫撇去后,汤汁更加清彻。但是血水和蛋清会给汤带来一些杂味,滋味有所下降。行业中大都用鸡蓉来吊制清汤。用鸡蓉吊汤与血水、蛋清吊汤的原理基本相似,鸡肉剁成鸡蓉后,细胞内部蛋白质分子游离出来,投入汤内后,悬浮物被吸附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同时鸡蓉中的浸出物析出,增加了汤的香味,蛋白质分子变性凝固时与各种悬浮物凝结在一起,将凝结物撇去后,汤汁清澈,鲜味醇厚。 要点:吊制汤时应注意,汤开后应改用小火,使蛋白质与悬浮物凝聚成较大的浮沫。如果仍用大火,汤不断翻滚、撞击,蛋白质与悬浮物不能凝结成较大的浮沫,而以小絮状存在,浮沫就不易撇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