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余姚话余姚话

admin

吴语余姚话的形成与余姚悠久的历史紧密相连。自秦朝设县,至汉朝建城,余姚便隶属于会稽郡,后又在唐朝时期划归越州。王阳明先生就出自余姚,为后人所称颂。元明清时期,越州改名为绍兴府,余姚始终在此范围内,成为吴语临绍片的一种方言,其语法深受绍兴话影响。解放后,余姚被划入宁波地区,经过60多年,吴语宁波话的词汇逐渐融入余姚话中,但余姚话依然保持着独特的发音和语尾助词,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色。1954年、1960年、1979年,余姚县与慈溪县经过三次调整,余姚北部地区划入慈溪县,形成了北慈溪南余姚的格局。

余姚话主要流行于余姚市和慈溪市,覆盖2000平方公里,使用人口约160万。慈城话仅在余姚东部及慈城镇一带流行,使用人口约30万。观城话则流行于观海卫镇及周边地区,使用人口约40万。宁波话在龙山镇也有一定使用。余姚方言属于吴方言中的太湖片临绍小片和临甬小片。

在慈溪,方言主要分为东部宁波话、中东部观城话和西部余姚话三种。西部余姚话发音与宁波话有差异,比如慈溪北部庵东地区是绍兴移民,这里的发音带有绍兴语调。慈城话与宁波话相比,在发音上有细微区别,如“天一广场”在慈城话中读作“天一广cang”,“周总理”在慈城话中读作“Zou总理”等。

余姚话在发音上有其独特的特点,如鼻音重、口音重浊、发音长且翘、大量使用小称以及讹音较多。尽管如此,余姚话作为吴方言的一种,仍然难以为外人所完全理解。

余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便涌现出众多进士、状元和杰出人物,与山东曲阜并称“文献名邦”。余姚的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青瓷、佛雕、杨梅、榨菜、干菜、雪菜、棉花、蜜梨、茭白、葡萄等,被誉为“中国塑料之乡”、“中国模具之乡”、“中国杨梅之乡”等。

余姚的历史悠久,可以与中原地区相匹敌,从舜、禹时代的文字记载开始,直到秦朝设立县制,建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春秋时期为越国辖地,战国中期成为楚国领土,秦时设县,建城历史仅次于绍兴。

余姚的行政地位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从秦朝的“望县”到唐朝的姚州,再到宋朝的“望县”,被称为“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又改为余姚州,地位一度与绍兴、宁波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