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哈尔滨市的中央大街有什么别致的景观呢

admin

“”没有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 ”

哈尔滨是一座属于冬天的城市。在这朔风万里的北国严寒地带,冰雪过后,就是这座城市华丽转身的开始。

中央大街虽非哈尔滨市最长的一条街,但却是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5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 、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36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

某个夜晚,我从兆麟公园的冰灯会出来,舍不得归去,继续向着那些璀璨的灯火走去。那不是冰灯,是中央大街上亮起的霓虹,犹如黑暗里探索光明的双眼。看到华梅西餐厅亮闪闪的粉红色招牌灯光,索非亚商城金碧辉煌的壮丽外观,我惊讶地发觉这里真的存在着一座夜巴黎。当时的记忆里点燃的是一种游走的心情,是一个孩童惊喜而兴奋地走进了她的童话世界,是一份在零下三十度的寒夜里唯独没有冷的感觉的浪漫温馨。

原来这就是那条著名的中央大街,几十座欧式建筑鼎立,汇集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流派,百年光阴自狗过隙,今日再回眸,这条中央大街所承载的,又岂止是琳琅的店铺商业的繁华,欧洲三百年的文化史请和建筑艺术的恢宏画卷交融一体,就是这座城市的中央灵魂。

1898年,中东铁路在哈尔滨破土动工,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1900年这里被称为“中国大街”。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大批俄国人涌入哈尔滨,开商铺、建银行、修教堂、设舞厅,异国的文化传播开始在这座城市打下初始的烙印。

虽然这是一条中国大街,可是建筑的风貌已经完全脱离了本土的格局,走向西化的调子。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中主义风格和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不同时期的经典欧式建筑在这里都能找到样本和出处。中央大街俨然成为一条欧陆建筑汇集的博物馆。

1924年,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并监工,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路。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密密实实,精精巧巧,据说当时这样一块方石价值一个银元,一公里的中央大街也不愧是一条黄金之路。

在飘雪的日子走过这条大街,玉树琼枝的掩映更加凸现了那些建筑色彩的迷人,粉蓝的、粉红的、鹅黄的、墨绿的,浪漫多姿的颜色开启了一场童话戏剧的大幕。那些鲜花装饰的优雅露台,那些斑驳古旧的屋顶门窗,那笔直高耸的烟囱,那粗犷别致的铁艺围栏,似乎都是童话世界里的道具,一幕幕,吸引着你浮想联翩。

纷纷扬扬的雪片,散散落落的情怀渐渐地,教堂的洋葱顶上覆盖了白雪,商店的招牌上落满了雪,装饰的铜像上落了雪,街边墨绿色的铁艺长椅上也铺上了厚厚的晶莹的白雪,再一转身,某座欧式建筑的门前立起了大型雪雕,欧陆风情和冬日雪景,就是一场浪漫与浪漫的狭路相逢,这样的一条大街如何不让你驻足停留,心驰神往。

当年来自异国文化的冲击,也许曾代表着一种强权的侵犯或者践踏的耻辱,然而,如今异国的建筑依旧发挥余热,甚至人们还新建起了仿古欧式建筑,西餐、红肠、大列巴流行开来,俄罗斯商城比比皆是。曾经的文化入侵演变成为一场异国情调的浪漫情怀。

在这些建筑群中,古老与现代和平共处。妇女儿童商店、文体商店的招牌似乎还带着20世纪80年代的遗风,崭新的时尚商城却已经开始打造另类潮流。中与西、本土与外来的势力也在制衡中发展,西餐咖啡厅和杀猪菜饺子馆比邻并存。而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那些质朴真诚热心肠的哈市人民在“哥”啊、“姐”啊、“老妹儿”的亲切称谓里,温暖着我这颗漂泊异乡的心。

在这条街上间路的时候,一位大哥和一位老奶奶在详细地讨论后给我归纳出最佳路线的选择,老奶奶甚至要带我去看她家附近的冰灯展。在很多大都市里已经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里了,冷漠的面孔后是日渐冷淡的人情。可是在这座最寒冷的冰城,在这条飘雪的中央大街上,人们的心却是温暖甚至火热的,犹如冰雕中映现的彩晶莹之下透着夺目的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