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的长庆街和长庆胡同,它们位于新华社吉林分社旁边,这是我大学毕业后初来长春的发现。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惊喜,仿佛与长春早有缘分。在这座“北国春城”中,我心满意足地做着记者工作,多年来在这并不温暖的城市中找到了归属感。
我出身贫农,性格淳朴率真,有时也流露出些微的小农意识。那时我在北大读书时,同学们亲切地称我为“阿长”,而如今同事们戏称我为“天池怪兽”,我自号“长白大侠”。我在新华社奉献了青春与热血,至今已十五年有余。我虽年届不惑,但热情依旧不减。我以勤能补拙、兢兢业业的努力,为新闻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环保事业尽了一份力,也为吉林的老百姓做了点事。
我来自长白山区的梅河口市,从事对外报道长达十年,对“关东第一山”长白山充满了情感。虽然未能跑遍长白山的山山水水,但在新闻界中,我热爱、研究、宣传长白山的热情无人能出其右,因此被冠以“长白山专家”、“旅游专家”、“特产专家”的称号,我欣然接受。我总结自己关注的领域和报道较多的题材包括“三腿蛤蟆四翼鸟、老虎参茸关东宝、松辽平原图们江、天池怪兽抗癌药”。
我最享受与豪爽厚道的长白山人和博学儒雅的专家学者打交道,最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喝酒和应酬上。我曾获得“新华社优秀青年”提名奖、分社优秀党员等荣誉,虽然这些荣誉只是身外之物,但我也不免沾沾自喜。毕竟,人就是人,难以摆脱浮名之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