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毛笔是谁发明的(毛笔的鼻祖是谁)

admin

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

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这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

百年前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揭开了中华文明的最大谜团,殷墟研究结果表明,三千多年前中国人主要用毛笔而非用刀笔写字。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看,中国至少在夏代已有了正式文字,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殷商时期,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还有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释名》里说:笔,述也。述而书之。其意为毛笔是一种写字的工具。从一部分出土的甲骨文判断,中国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原始形态的笔。到春秋战国时期,笔已经十分普及了。

那时笔的名称繁多,例如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笔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腹文采。在文思泉涌时,没有顺手的书写工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于是蒙恬就萌生了改造笔的念头。

自古武将多喜欢打猎,蒙恬也不例外。在战争的间隙,蒙恬有空闲就去野外打猎。一日,他打了几只野兔回军营。由于收获不少,拎在手里比较沉,就把几只兔子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留下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一动。回到营房后,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来写字。但新兔毛并不吸墨,在绢上写字如同画符。蒙恬又试了几次,仍然不成功。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过了几天,蒙恬路过山石坑时,看到了坑里那支兔毛笔。经过几天的日晒雨淋,兔毛反而看着更蓬松了。出于好奇,蒙恬将笔捡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淋淋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又将这只兔毛笔带回了营房,往墨汁里一蘸,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很圆润。

另载,公元前223年,边关战情变更很快,文书来往频繁,刀刻速率较慢,情急之下蒙恬从战士的装备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点色彩写起来。

长沙左加公山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战国古墓,随葬品中发现了毛笔,笔毛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做的,这时迄今为止发现时代较早也是最完整的一支毛笔。

从此以后,浙江湖州(今吴兴)人便采用嘉兴路山羊毛制作羊毫笔,并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可,湖笔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列文房四宝之首。

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毛笔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宋元之际,天下大乱,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

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四处流亡,另谋生计。湖州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宣笔遂被湖笔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产名笔,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笔能甲天下。

毛笔制作工艺也日趋成熟,由此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毛笔的理论总结性著作《考槃余事》。其由明代屠隆编著,详细叙述我国毛笔的发展历史、制笔工艺以及历代制笔名家。

在书中,屠隆提出一款好的毛笔必须具有四德,即尖、齐、圆、健。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指笔锋打开后,齐如刀切,无参差;圆指笔头浑圆挺直,无凹凸;健指写画时富有弹性,落笔时健劲有力。

四德俱备才是好笔。它也暗含文人学士应具有仁、义、礼、智四德。好毛笔要合乎尖、齐、圆、健四个标准,一个人的言行也应符合仁、义、礼、智的规范。时至今日,尖、齐、圆、健这四大口诀,仍是评判优质毛笔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