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平弦艺术,自二十多年前起,经历了丰富的发展历程。它移植、整理并创作了三十多个大小剧目,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地方化的念白为特点。主要以西宁官话为主,但也融入了京剧和秦腔的念法,尤其在生、旦的角色中体现。表演艺术上,京剧和秦腔的影响尤为显著,尽管行当分为生、旦、净、丑,但声腔区分并不明显,主要通过男女角色的音域来区别。
青海平弦因采用定调唱法且以平调为主,音乐曲调繁多,被誉为有二十四调和十八杂腔。主要唱腔如《背宫》、《赋子》和《小调》,流行于青海东部的农业区。早期,平弦艺术主要由业余爱好者在茶楼、酒馆自娱自乐,或者在亲丧、喜庆场合演唱,被称为“好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平弦曲艺演唱组的技艺逐渐提升。
作为青海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青海平弦戏在西宁及东部农业区的城镇广泛流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曲牌联套体结构的坐唱曲艺平弦,又被称为“西宁曲子”或“西宁赋予”。平弦戏就是在这种基础上逐渐发展并形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有群众将坐唱平弦搬上舞台,最初的演出形式较为简单,两人演唱并伴有少量表演,如《十里相送》。1954年,青海省文工团的周娟姑、王绳忠、刘德霞在老艺人秦印堂的协助下,首次将平弦坐唱曲艺的音乐和唱腔应用于折子戏《陈妙常赶船》和《英台抗婚》,这标志着平弦戏的初步舞台化尝试,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扩展资料
青海平弦,又称西宁赋子,是青海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西宁、湟中、大通、互助等农业区,曲牌有十八杂腔、二十四调之称。平弦的乐器以三弦为主,用月琴、琵琶、扬琴、笛子等伴奏,由演唱者手持筷子,一手夹瓷碟互相敲击掌握节奏。曲调优美抒情,温柔婉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