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煦在担任武昌高师校长一年后,做出了重大改革。他将学校改名为武昌师范大学,这是武汉大学的前身。他首开先例,接纳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打破传统界限。同时,他创立了旁听生制度,使得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校从4个部改为8个系,废除了学年制,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在主修课程的同时选择其他系的课程,达到满分便能提前毕业。
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张继煦积极聘请知名学者和进步人士来校授课,开设新课程,如李汉俊主讲的《唯物史观》和《社会学史》。这些课程对一些青年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他们接受进步思想,走上革命道路。他倡导民主,支持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言论,同时重视学生自治会的作用,让学生参与校务管理,包括讨论时事、排演新戏和监督伙食等。
尽管面临经费困难,张继煦仍努力改善学校设施,如改建运动场、图书馆和讲演厅,修建校门和女生宿舍,致力于将武大建设为湖北的最高学府。然而,由于学生公费待遇问题长期未解决,他最终在1924年夏季愤然辞职。
1938年,面对日本侵略,张继煦在担任荆南初级中学校长时,将学校财产搬迁至枝江,以保护不受战乱影响。他带领师生在艰苦条件下复校,并在1940年日军占领枝江后,坚持办学,直至1943年带领师生转移至恩施。途中,张继煦展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关心每一位师生,甚至在脚指甲脱落的情况下仍全力照顾他人。
在抗日战争期间,张继煦以“闲过今日,更无今日;妄取一文,不值一文”的座右铭指导自己的行为,抗战胜利后,他被聘为湖北师范学院国学系主任教授。学院迁至汉口,解放后并入武汉大学,张继煦的贡献被铭记。
扩展资料
张继煦,又名张勋,号春霆。湖北枝江人。初入读两湖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回国参加乡试,中举人。历任湖北省学务公所实业科长、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教育部视学、普通教育司司长、代理总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爱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