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的珠海路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吸引了中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这条道路建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与北海建制的提升有密切关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珠海路的建设始于1927年,市政处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对除沙脊街外的主要大街进行改造,重点是后街(今中山路)和大街(今珠海路),以振兴北海的商业经济。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北海的商业一度衰落。主要原因是广州湾(今湛江市)作为法国租借地,货物入口不课税,导致安铺、石城、壶洞等地的商人转而到广州湾购货,使北海商业冷淡。为此,广东南区善后委员陈铭枢向广东省政府请求裁撤北海和梅菉两市,改为警局。理由是北海经济负担重,市内商务亏损严重。广东省政府根据陈铭枢的请求,在1928年11月裁撤了北海市政处,行政归并县治警局,以减轻地方负担。
市政处撤销后,由警察局行使原市政处的职权。1928年底,对东安街、升平街、大西街和接龙桥进行了拓建。在拓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商铺建筑违章、偷工减料的情况,使建筑参差不齐。警察局及时查禁违章建筑,并发布布告,要求市区范围内的建筑铺面必须绘图呈报、发给执照悬挂门前,方准施工。由于查禁得力,大街的拓建工程得以顺利完成。
拓建后的大街,接龙桥、东泰街改称珠海东路;东华街改称珠海中路;东安街、升平街和大西街改称珠海西路。市政处成立仅两年多,先后共有4位专员走马上任,其中2位是贪官污吏,这使得北海经济的被动局面难以扭转。
市政处撤销后,北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据记载,民国十八至二十六年(1929-1937)间,北海港的贸易以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最盛。全年进出口船只共566艘,共计669096吨,贸易总值为3370000元。对外贸易与越南最为密切,民国二十五年(1936)进出口海轮429艘,计431728吨。北海老街成为那段短暂岁月的产物,成为北海老街的代表性建筑。
为了挖掘、宣传、弘扬北海历史文化精华,打造北海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北海形象,2009年10月,市旅委、北海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和北海老城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了首届北海老街文化艺术节。这次文化艺术节包括开幕式、艺术展览、摄影大赛、街舞秀、乐队表演等活动,对北海老街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展现。举办老街文化艺术节对北海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将厚重的文化积淀转化为经济活力,聚集人气,推动旅游和谐发展,促进经济和文化建设。
扩展资料
北海,北部湾畔的美丽海滨城市,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海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早在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合浦郡就已建立,鸦片战争后北海辟为通商口岸。北海市交通发达,是中国西部唯一具备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港口四位一体交通的城市。北海气候温和、环境优美,有中国城市“氧吧”的美称,具有北海银滩、涠洲岛等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