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中国广西东北部,桂林市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3′28″-110°21′14″,北纬25°29′--26°12′之间。这个区域东与兴安、资源接壤,南连灵川、临桂,西与融安、三江相邻,北边紧邻湖南城步,西北与湖南通道接壤。全县面积达到2538平方千米,是多民族聚居地,包括苗、瑶、侗、壮、汉等五个民族。全县划分为七个乡和三个镇,119个行政村和1469个村民小组,人口总数为1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77.22%。
龙胜县地理位置优越,县城距桂林市88公里,作为大桂林旅游圈的一部分,拥有重要的交通地位。321国道贯穿境内,是连接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的咽喉地带,也是物资集散地。这里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700--800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年均气温18.1℃,无霜期长达317天,年降水量1544毫米。
在教育方面,龙胜县拥有完善的学校网络,共有105所完小和198个教学点,共有在校学生18899人;初中学校14所,初中生8577人;高中、中职学校各一所,在职教工总数为2310人,教育质量稳定。在医疗卫生方面,全县有16家国家医疗机构,其中县级机构6家,病床247张,有473名干部职工和387名技术人员,具备一定规模的医疗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
科技发展方面,龙胜县有4394名科技人员,包括107名高级职称、1397名中级职称和2890名初级职称人员。全县设有21个科技示范基地、33个科技示范村和2416户科技示范户,通过举办培训班和科普讲座,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科技培训,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方面,全县耕地总面积19.8万亩,其中水田10.2万亩,旱地9.6万亩,有大片宜果荒山荒坡地。1999年,粮食产量达到6.06万吨,水果种植面积广泛,以柑桔、梨、板栗等为主。此外,畜牧业和家禽业也有所发展,大牲畜饲养量超过30万头,家禽年出笼57万羽,肉类总产量为8233吨。农业机械和水电设施也有所提升,年出口滑石块和粉15万吨,创造2000万美元的外汇收入。
经济上,1999年龙胜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96亿元,第二产业1.6亿元,第三产业1.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财政收入4420万元,大部分行政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电视,通信设施较为完善。
扩展资料
龙胜县古称桑江,秦朝属黔中郡,西汉归武陵郡;晋至隋,属始安郡(郡治桂林) ;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置灵川县,龙胜属灵川县地;五代后,晋天福八年 置义宁县,龙胜属义宁县地,延至明代。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设“龙胜理苗分府”(亦称龙胜厅),直属桂林府。民国元年 “龙胜厅”改为“龙胜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龙胜县”,属桂林专区。1951年8月19日实行区域自治,改称“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区(县级) ”,1955年9月改为“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县” ,1956年12月改称“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南地区第一个成立的民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