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江流域,特别是惠州和河源等地,客家人使用着两种不同的客家方言,其中一种被称为“水源音”。这种方言与梅县客家话有些许差别,是客家人在岭南地区跟随东江水迁移后逐渐形成的。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南征时,赵佗带领部下沿赣江上游的桃江或贡水濂江、湘水,通过定南水、寻乌水抵达东江流域,担任龙川县令。自秦汉以来,东江客家人的语言被称为“蛇话”,这个名字源自对赵佗的别称“蛇”。《说文》中解释,“它”字形似弯曲的蛇,古代岭南地区因多虫蛇,人们以此来表达对毒蛇的敬畏,故有此称。
1996年和1999年在东江流域发现的恐龙蛋和化石,证实了远古时期这里曾是恐龙的栖息地,这也印证了“龙蛇之地”的说法。因此,当地人讲述赵佗故事时,自然就用的是“蛇话”。另一种客家方言是梅县音。惠州和河源等地的客家人南迁路线多样,一部分直接来自陕西关中,另一部分从中原经韶关,还有一支沿着淮河,经过安徽、福建、江西,最终到达广东梅州,再向惠州扩散。梅县来的客家先民,他们的迁移路径大致是沿淮河到安徽南部,再到福建、江西边界,最终定居于广东的高潭、安敦等地。
扩展资料
广东惠州人,狭义的范围,即现今惠州市的行政地域生活着的人;有中义的范围,即开放改革前的惠阳地区生活着的人;广义的范围,在中义的范围的基础上,再加上广州市的增城市、从化市,韶关市的新丰县、翁源县,梅州市的兴宁市、五华县,江西省的寻乌县、定南县,香港地区,乃至海外如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的客家人。广东惠州人,实际上是在东江流域包括客家先民、客家人和客家后裔生活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