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一、声源及其振动模式
1.振声呼麦:发音时假声带靠拢接触,并与真声带同时波动,即双振动声源模式。
2.哨声呼麦:假声带中线接近,掩盖部分真声带,但未接触,未产生黏膜波,真声带可见黏膜波,即单振动声源模式。
3.泛音呼麦:演唱模式,假声带前2/3并拢,黏膜波动出现在假声带长度的后1/3处,即假声带后1/3产生振动波,也属于双振动声源模式。
二、共鸣腔特点
1.哨声呼麦:舌尖上卷抵近硬腭,持续哨声发音时共鸣腔侧位X线片显示舌体上抬,舌尖抵及硬腭。
2.振声呼麦:舌尖位于口底,舌根后缩,持续振声发音时共鸣腔侧位X线片显示舌根后缩,舌尖自然平伸向口底。
在国内蒙古族呼麦的三种表演形式中,假声带均以不同形式参与了发音生理过程,振声呼麦、泛音呼麦歌唱形式的声源是双振动模式—真声带、假声带同时振动,其中振声呼麦共鸣腔特点为高泛音演唱形式(哨声呼麦)的声源,虽然表现为真声带单振动模式,但其以共鸣腔起始部位(假声带水平)并拢狭窄及特殊舌位(舌尖上抵硬腭)为特点。
呼麦是在演唱时一个人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混声为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重要的演唱方法大约有两大类:泛音发声法的“伊斯格勒”高音呼麦(蒙语音标为Ysgeree,图瓦人称其为Sygyt“西奇”),近于本研究的泛音呼麦;第二种发音浑厚、低沉的“哈日嘿拉”低音呼麦(蒙语音标为Harhiraa,图瓦人称其为Kargyraa“卡基拉”),近于本研究的振声呼麦;原生态的高音呼麦原意为挤出来的声音,一般直译为哨音,这种演唱技巧的特点是将舌头拱起,在口腔前端隔出一个小的共鸣腔,这种嗓音的高泛音比较明显,近于本研究的哨声呼麦。
现在学者普遍接受低音呼麦是运用“假声带”参与了发音,是真、假声带共同振动的结果。我们的初步研究支持Kargyraa、振声呼麦是真、假声带共同振动(双振动模式)参与发音生理过程,舌位特点为舌根后缩,舌尖平伸于口底;而高音呼麦(Ysgeree)、泛音呼麦,假声带的后1/3部分振动及真声带全部的振动(双振动模式)是该种发音模式的生理基础。这种双振动模式是呼麦演唱出现双音特点的生理基础。而高亢的哨声呼麦是以真声带振动为基础的(单振动模式),假声带并未产生振动,但假声带内收靠近使其共鸣腔起始部狭窄,其舌位特点是舌尖上抵硬腭,其共鸣腔的特点是此演唱形式的发音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