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求壮族乐器,以及其中一种乐器的历史

admin

装嫪壮语译音,即大鼓。是壮族的一种打击乐器,流行于桂西地区。形体硕大,一般用牛皮蒙鼓面,有的是两头蒙鼓面,有的只蒙一头。鼓面直径约50厘米,用双槌击奏,音色洪亮,多用于喜庆节目及民间壮剧乐队。

  铜鼓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铜鼓用铜铸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制作精致。鼓面有浮雕图案,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它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古代击奏体鸣乐器。鼓体用铜、锡等合金铸造而成。有公鼓、母鼓之分。由面、胸、腰、足、耳5个部分连体构成。其表装饰有多种阴阳饰纹及立蛙、太阳纹、翔鹭纹、龙舟竞渡纹、羽人舞蹈纹等。古代铜鼓亦为礼器和财产、权力的象征,而乐器是主要功能。《通典》、《文献通考》、《太平御览》等古籍都把铜鼓归类“乐部”。《广东新语》说:“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鼓以节乐”。广西贵港罗泊湾西汉墓中,与铜鼓同时出土的乐器有铜钮钟、铜锣、竹笛等。敲击铜鼓以伴舞、伴歌的习俗在广西历来盛行,现代壮族、瑶族等仍使用。常击鼓欢歌跳舞以自娱,或邻村相约于山头、隔江对岸击鼓进行比赛。

  马骨胡壮族乐器。用马骨作琴筒,蛇皮作面,蚬木作琴杆,黄 角作弦轴,金属线作弦。音色高昂、清脆,穿透力强。为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壮语称“冉列”,又名马骨琴。原琴筒用马或骡子的腿骨制作,一端蒙蛇皮、鱼皮或蛙皮;琴杆较短,约60厘米,为木质或竹质,顶端饰以马头或其他花纹;琴轸多用黄猄角或硬木制作,张两根牛肠弦或丝弦,用马尾竹做弓拉奏,主要用于伴奏壮剧和八音合奏。

  土胡壮族拉弦乐器,又称厚胡。流行于桂中、桂南等地。形状与二胡相似,琴筒较大,一般用桐木制成,蒙桐木面板,筒径约14厘米,琴杆约80厘米,置两轸,张钢弦,以马尾竹弓拉奏,音色柔和。用于壮族乐队。因民间自制得名。用泡桐木作琴筒,薄板作面,蚬木作琴杆,金属线作弦。1~5定弦,音色洪亮,中音色特别浓厚,与马骨胡搭配演奏尤为和谐。

  棒棒壮族打击乐器。是用坚硬短木棒组成,长约50厘米,直径4厘米,两根一副,相击发音。多用于壮族民间的“棒棒灯”歌舞,节奏交错, 铿锵悦耳。

  宁宁壮族打击乐器,系铜质小吊锣。锣面直径约12厘米,上端系提手,以弯头槌击奏,多用于“八音”乐队。有的地方称“丁丁”,锣边有三个穿孔,以绳系于铁环框上,框有柄,演奏时左手执柄,右手以弯头槌击奏,多用于道公歌舞伴奏。

  牛腿琴侗族乐器。侗语称“果吉”。琴用杉木制成瓢状,面上装薄板构成共鸣箱。两根弦,五度定音,琴弓一般用二胡弓。因其形似牛腿,琴端二角似羊角,又称“牛巴腿”、“羊角弦”。演奏时琴身放在左手腕上,左右来回转动,演奏方法和姿态略似小提琴。或自拉自唱,或男拉女唱。多用于走时弹唱爱情歌曲,低音演奏,柔声歌唱,别具韵味。婚礼上用此琴与琵琶合奏,传达出热烈喜庆的气氛。

  彝胡那坡县彝族乐器。近似二胡,但胡筒较大,内径约25厘米,多用凿成空心的 木制作琴筒,用羊皮或牛皮作面,牛筋作弦,琴杆高约60厘米。常用于单独演奏,也配合葫芦为舞蹈伴奏。

  葫芦董彝族簧管乐器。流行于广西那坡县和云南富宁县彝族地区。由两只大小不同的葫芦和五条装有簧片的芦竹做成。大葫芦作笙斗,小葫芦作共鸣器。五条竹管长的一条为母管,其余叫子管,小葫芦共鸣器倒置于母管顶端。音调用五音阶的宫、商、角、徵、羽调式。宫、徵调居多。

  蜂鼓壮、瑶、毛难等民族的膜鸣乐器。分布遍及广西各地。用陶泥烧制而成,两头大,中间小,鼓框内空,两头相通,一端呈球状,一端若喇叭形,以牛皮或羊皮蒙面,用细麻绳往中间绷紧,并以适度松紧改变皮膜张力来调节音高和音色。鼓身刻有饰纹,全长50多厘米。因状如蜂体而得名。另又有“陶鼓”、“瓦鼓”、“横鼓”等称谓。广西蜂鼓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岭外代答》均有记载。演奏姿势有二:一是将鼓系以彩带挂于演奏者颈上,鼓横于腹前,坐、站或边跳舞边拍奏;二是将鼓固定放置击奏。其节奏丰富,常与小鼓、锣、钹、铃等乐器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