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的习俗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民间艺术】
淮北的民间艺术形象逼真、大方典雅,被誉为“立体的中国画”,非常适合用于宾馆和客厅的装饰。淮北市工艺美术厂制作的煤炭画曾参加过广交会和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并出口至美国、日本、西德、朝鲜、英国、越南等国家。此外,还有八幅大型作品在中国煤炭工业部外事局和迎宾馆陈列。
【地方戏曲】
淮北市是一个新建的矿区城市,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都有观众。但淮北地区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曲是淮北梆子戏、泗洲戏和花鼓戏。
淮北梆子戏源于河南豫剧豫东沙河调,经过长期的艺术交流,逐渐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的有益成分。它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的特点,有200多种曲牌。演唱分为大本腔和二本腔(二本腔即假嗓),在伴奏乐器上除了弦乐和鼓板之外,还加入枣木梆相击作声,以增强声调的节奏感。在艺术表演程序上,受到京剧的影响较大,但仍具有地区特色。淮北市梆剧团以及厂矿、郊区、农村剧团在演出剧目时,绝大多数是演唱淮北梆子戏。
泗洲戏原称“拉魂腔”,源于苏北鲁南地区,传入淮北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建国前,基本上是由民间小班社在农村演出。这种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建国后,逐步进入城市登上舞台。泗洲戏的唱腔具有加快、爽朗、委婉的特色。在农村中流传有这样的歌谣:“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我不唱。”由于它的唱腔优美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淮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又因为泗洲戏的老一辈艺人多数生长在泗县一带,所以这一剧种在语言运用上又具有泗县一带语言粗犷、幽默的特色。
淮北花鼓戏是淮北市郊农村的集镇一直有花鼓戏小班社演出。这种班社五至十人,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他们农忙种田,农闲演出。一般不搭台子,围个地摊就可演出。淮北花鼓戏音调委婉,带有拖腔。不用弦乐,只用鼓板。生角穿件大褂,带上髯口,也简易化妆。旦角头上扎个彩球,腰间系上彩裙,自我表白角色。唱腔虽然曲调比较单调,但因吸收了淮北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农谚、歇后语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民间文艺】
淮北市民间文学协会搜集、整理、编纂了《淮北民间故事集》,基本上将淮北地区长期广泛流传的故事整理了出来。从1987年到1992年之间,民间文学协会还搜集了当地民谚民谣2000余条,归纳为政治、气象、气候、农业等二十余项。在楹联的搜集、整理、创作中,魏启鹏受中国楹联学会委托,与人合作编注《中国名胜楹联〃安徽分册》。
民谚民谣涵盖了气象、气候、农业等方面,对天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长虫过道,大雨就到”,“月亮戴斗笠有风,月亮烤火有雨。”另外,还有属于地理环境的如“大风刮倒万丈碑,石碑滚了三个省”,以及属于政治、文化、风俗、传说等方面的民谣。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灵活,富于表现力。
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得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电影,受到观众的好评。
我为淮北的历史感到陶醉,更为淮北的今天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