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埋深是建筑物地基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它指的是从基础底面到天然地面的垂直距离。根据标准,埋深超过5米或等于基础宽度的4倍的基础被称为深基础,而埋深在0.5米至5米之间或小于基础宽度4倍的基础则属于浅基础,且不得低于0.5米的最低标准。
确定基础埋深时,首要考虑的是建筑物功能和用途的需求,比如地下室的存在、地下设施的安装,以及结构类型。对于高层建筑,特别是在土质地基上,为了保证稳定性,基础埋深会随建筑高度增加。在地震区,深基础的埋深要求至少是建筑高度的1/15至1/18。对于岩石地基,基础的抗滑性是关键。受上拔力影响如输电塔基础,需要较大埋深以抵抗拔力。高耸结构如烟囱、水塔则需要考虑其抗倾覆稳定性。
在工程地质条件中,根据地层分布和土层性质,基础埋深的确定有特定原则。例如,当土层连续且良好时,埋深由其他因素和最小要求决定。若遇到连续软弱土层,可能需要深基础或人工地基。上部软弱下部良好时,选择下部作为持力层;反之,浅基础优先。地下水的存在要求基础置于水位之上,以避免水害问题。而对于冻胀地基,防冻害措施不可忽视。
场地环境条件也影响基础埋深,如要抵抗气候变化、生物活动的影响,基础一般埋于地下0.5米以上(岩石地基除外)。新基础的埋深不应超过旧基础,以确保安全。同时,基础需避开地下设施,如管道或沟坑,并在河流旁建筑物基础需位于冲刷线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