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主要分为五种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1、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起源于商朝的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大篆包括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而小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
2、隶书:也称汉隶,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很大影响。隶书的特点是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3、楷书:也称正楷、真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为楷模。楷书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后来发展成为多种风格,如欧体、虞体、颜体、柳体和赵体等。
4、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书的笔势较为流畅,兼具楷书的规整和草书的灵动。
5、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书法字体的特点:
篆书:篆书的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大篆的简化字体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很多,为后代子孙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学术上亦具有极大的价值。
楷书:楷书也称正楷、真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为楷模。楷书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后来发展成为多种风格,如欧体、虞体、颜体、柳体和赵体等。
行书:行书的笔势较为流畅,兼具楷书的规整和草书的灵动。
草书:草书分章草和今草,其中章草是汉初通用的草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