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书院位于广陵路248号,记者昨站在书院大门前看到,与原先杂乱无章、油漆斑驳的场景相比,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梅花书院修缮后焕然一新。
木构架撑起古代书院
梅花书院的门楼由各式古砖砌成,大门为朱红色,古色古香。大门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书写着“梅花书院”四个字。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大门已经油漆过,“梅花书院”四个字也重新上色,蓝色的文字十分醒目。大门西侧的房子也已经整修,面对着广陵路开出一扇小门,连通楠木大厅。
走进梅花书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长廊,长廊的西侧,就是这次修缮的一长串房屋。从写有“梅花书院”的小门进入,迎面是上楼的楼梯,楼梯南侧,则是最前面的房屋——楠木大厅。记者看到,经过整修,楠木大厅内的一根根木柱高高屹立,在扬州传统木构架的支撑下,楠木厅十分气派,富丽堂皇。厅前三面回廊,曲折迂回。北侧的天井里,铺着青砖和条石,加上周边花格窗等扬州传统建筑元素,整个庭院古色古香。
楠木大厅的北侧,则是三组二层小楼,这些原先破旧的楼房经整修后,同样是焕然一新。经过施工人员的努力,梅花书院的往日风采充分显现。
三进小楼风格一致
记者注意到,原先后面的三进小楼是各自独立,每一幢小楼都是各自有小门进出,东侧设有楼梯上下,二楼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特别是最后一进建筑,还是一个三层现代建筑风格的小楼。但这次修缮后,三进小楼都变成了二楼,风格一致,并且三进小楼的二楼已经有楼梯和过道相连,浑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老的梅花书院建筑最南端在广陵路上,后因拓宽道路需要,部分建筑被拆除。梅花书院现存旧屋包括楠木大厅,厅前三面回廊,厅后接二进二层木楼,皆面阔三间,前后主房三进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各进明间后檐墙原来都设置中门,使之前后贯通,按需分合,二进楼宅前后对峙,又相互串接。厅堂楠木构架,粗梁实柱。后面的二进楼,高耸挺拔,左右是高墙,突出其森严之势。二进厅东有大门楼一座,门北接长廊十七间,直北修廊六十余米长。
此次将最后一进三层现代混凝土楼房恢复为原来模样,最大限度地将书院原貌进行原汁原味修缮。前三进建筑以修缮为主,保留前厅、前楼及后楼并进行局部修缮,拆除了后楼与前楼之间的东侧楼梯,增建了两层连廊,前楼与前厅之间东侧增建楼梯,从而使前三进建筑之间连贯一体,方便客人参观。同时保留了19间连廊,并进行了局部修缮。对最后一进现代建筑进行翻建,拆除了原三层楼房及前面楼梯,保留东、西、北三面外墙,在原址增建两层与前面原有建筑相协调的楼房。经过修缮,从后面的楼房新建楼梯上去,几进小楼的二层房屋全部相连,一直可以走到楠木厅后面的楼房。
唯一书院遗迹再现
据专家介绍,梅花书院有400多年的历史,曾经三易其址。梅花书院是扬州古老书院之一,其历史可上溯到明嘉靖年间。这一石额是同治五年(1866)盐运史丁日昌在东关街重建书院时,由名书法家吴让之书写“梅花书院”而雕成石额的。梅花书院为国内唯一专课举人的书院,也是扬州唯一尚存的书院遗迹。这一古迹修复后,扬州唯一尚存书院遗迹再放光彩。
古时扬州虽然有很多书院,但安定书院和梅花书院最有名,办学经费全部从两淮盐运中开支。在梅花书院,成绩优异的还有优奖银。据记载,每位正课生每月最高可获银7.2两。由于梅花书院的名声在全国较响,因此这里人才济济。据扬州书院博物馆筹建处有关人士介绍,梅花书院的出名,关键是有一批名师硕儒在此任教。著名桐城派文学家姚鼐曾应聘到此任掌院,盐运史朱孝纯亦任教于此,嘉庆年间著名皖派学者洪桐也曾经任掌院。据统计,明清两代,梅花书院先后考中状元4人,包括兴化人李春芳、宝应人王式丹、仪征人陈俨等。清嘉庆十四年(1809),梅花书院一次送考就有4人被选中,其中洪莹殿试第一,中了状元。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根据梅花书院的特点和历史,用不了多久这里将建成扬州书院博物馆。先期启动的史料搜集等准备工作已基本到位,书院博物馆修缮结束后,相关部门将进行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