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中医基础理论:痰饮的形成与病机

admin

痰饮的形成

痰饮的形成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而成。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依赖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来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然而,在致病因素影响下,这些脏器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不能正常气化或排泄,从而积聚体内形成痰饮。例如,肺失宣降会导致水津不能气化输布;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阳不足无法蒸化水液;三焦失于通调会导致水停气滞。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痰饮的形成。

痰饮病证形成后的病机特点

① 阻滞经脉气血的运行:痰饮之邪可随气流行于机体内外,若痰饮流注于经脉,则使经脉阻滞不畅,气血运行不利。

② 阻遏气机的升降出入:痰饮为有形之邪,停滞于体内,则易于阻滞气机的升降,从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如痰饮停肺,则可致肺失宣肃;痰饮停胃,则可致胃失和降等。

③ 影响津液代谢之进行:痰饮之邪虽为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然一旦形成之后,便又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而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脾、肺、肾的气化功能。如寒饮阻肺,可致宣肃失常,水道失于通调;痰湿困脾,则可致水湿不运,饮停于皮下;累及肾阳,则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饮进一步停聚在体内,导致津液代谢障碍的恶性循环。

④ 易于蒙蔽神明:是指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可致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则可致神昏谵妄,或引发癫、狂、痫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