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狩猎胜利归来或节日里,都要进行歌舞狂欢,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跳舞。民间最流行的舞蹈有多种。有模仿动物和飞禽的舞蹈,如“黑熊搏斗舞”、“树鸡舞”有直接表现劳动的“红果舞”;有“依哈嫩”舞,表现出获取猎物后,高兴地将猎物往马上驮的情景;还有一种叫“依和那仁”的舞,是仪式性舞蹈,过去在传家谱时跳这种舞。另外,萨满跳神的动作,实际也是各种动物跳跃、动作的再现。“阿苏亚”是鄂伦春族的一种男女都能参加的集体舞蹈。跳舞时人数多少不限,是先由一人领唱大家随之歌唱,内容多半是歌唱打猎胜利而归的英雄。 鄂伦春族,现有人口0.69万。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地区。在历史上,对鄂伦春族人曾有过“森林人”、“林中百姓”、“驯鹿人”、“山顶的人”等称呼,可见他们与森林和大山的密切关系。鄂伦春人过去世代以狩猎为生,过着漂泊不定、到处迁徙的生活。从50年代起开始定居下来,过着养猎并举、多种经营的生活。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无传统文字,一般用汉字。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崇拜各种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但以崇拜祖先为主。历史上鄂伦春族从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两岸南移到大、小兴安岭地区,长期的游猎生涯,造就了他们勇敢强悍、不屈不挠的性格。 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他们富有代表性的传统居所“仙人柱”,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狩猎对于这个民族生活方式的强烈影响。“仙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是用木杆和桦树皮或兽皮搭盖而成的简易房屋。它类似于美洲印第安人的庐帐住所,容易拆盖,很适合于游猎生活。建造“仙人柱”的原料在森林中随处可找到。由于经常迁徙,“仙人柱”内的摆设非常简单,除了睡铺之外,都是必要的生活和生产用品。鄂伦春人以食兽肉为主,有狍、犭罕(han)、鹿、野猪等。他们特别喜欢生吃狍肝,喝烧酒和马奶酒。肉的吃法有煮、烤、炖等几种,桦皮桶煮肉和晒肉干是鄂伦春人特有的食物。农业发展以后,他们吃粮食的数量逐步增多,而且特别喜欢吃一种烧面圈,鄂伦春语称之为布拉曼乌恩。他们认为吃烧面圈,人会更聪明、更勇敢。?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鄂伦春族妇女善于刺绣,从头上戴的到脚上穿的,都要绣上花、鸟、鱼、虫和小动物的图案,显示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鄂伦春族人特别是妇女还很擅长用白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这些物品不但轻巧耐用,而且雕刻的花纹图案形象逼真、美观大方。?
狩猎是鄂伦春族人生存的需要,一年四季他们都游猎在茫茫的林海中。猎马和猎狗是鄂伦春族猎民不可缺少的帮手,被称为“猎人的伙伴”。鄂伦春人的猎马和猎狗都很通人性,出于这个特殊的原因,鄂伦春人一般不杀马和狗,也不吃马肉和狗肉。鄂伦春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们常常将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民歌曲调种类很多,风格多样,即兴填词,随编随唱。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模仿动物和飞禽动作的“黑熊搏斗舞”、“树鸡舞”,有表现狩猎的“依哈嫩舞”,还有表现生活和娱乐的“扇舞”、“转圈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