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课程资源分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课程资源被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信息化资源三类。纲要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同时,积极开发校外资源,如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社会场所,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动植物、气候、地理特征等,这些都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
其次,从性质角度来区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来源于大自然,如生物的多样性、地理地貌、气候变化等,这些内容在生物学、地理学和气象学等课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理解。社会课程资源则涵盖了公共设施、人际交往、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等多个领域,这些社会现象和经验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