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斑疹伤寒病毒伤寒的病原学

admin

斑疹伤寒病毒伤寒的病原体是伤寒杆菌,它属于沙门菌属D族,表现为革兰染色阴性的短杆状细菌,长度在1~3.5微米,宽度在0.5~0.8微米。它具有周身鞭毛,能够活动,但不产生芽胞,也没有荚膜。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可在水中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个月,甚至在牛奶中可繁殖,并能耐低温,但在光、热、干燥和消毒剂面前却较为脆弱,易被破坏。

伤寒杆菌只对人类具有感染性,不会在动物间传播。当菌体裂解时,会释放出强烈的内毒素,这是引发伤寒病症的重要因素。少量内毒素注射到人或家兔的静脉中,会引发类似于伤寒病人的症状,如寒战、发热、不适和白细胞减少。伤寒杆菌的"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都能产生相应抗体,但这些抗体并不具备保护性。"O"和"H"抗原性较强,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诊断,并可用来制备疫苗进行预防接种。"Vi"抗原只在新分离的菌株中出现,它会干扰血清的杀菌和吞噬功能,对细菌的毒力有重要影响,但产生的抗体效价低且持续时间短,病原体清除后抗体滴度会快速下降。"Vi"抗体的检测虽对诊断帮助不大,但对于追踪带菌者却有积极作用。利用"Vi"Ⅱ型噬菌体,可以将伤寒杆菌分为约100个噬菌体型,有助于追踪传染源。

扩展资料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本病又称为肠热病(enteric fever)。但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全器官,而并非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