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业管理上岗证”到“物业管理师”,物业管理职业资格制度算是告一段落,但由之引发的争论远未平息,而“物业管理师”证书在业内引起的重视程度亦构成物业管理行业的一道奇特的景观。在这种背景下要讨论物业管理师自然难逃“跟风”之嫌,但若要因此而放弃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无异于因噎废食,并且,正是因为“物业管理师”证书对物业管理的影响如此之大,才有必要对之进行认真的思考。
以我个人对物业管理师的有限解读,对“物业管理师”的思考和疑问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物业管理师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二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物业管理师?三是物业管理师的未来又会如何?
关于物业管理师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妙笔生花的论证,其实都抵不过证书颁发者的姿态和参与者的期望更能说明问题。
物业管理在中国二十多年,其总体感觉是游离社会的边缘,虽然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大政方针拔高了它的地位和处境,但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一个附属产物,在房地产日益强大之后它只能越加显得渺小。因此,物业管理要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获得热情拥抱这个社会的机会,就必须让自己有质的改变。物业管理的主管部门,不可能不看到这一点,“物业管理师”于是成为一个很好的机会和理由。
而参与者的期望,在“物业管理师”甫一出台便显现无遗。经历过物业管理的“灰暗与无奈”的物业管理人,尽管具体经历各不相同,但大局的笼罩无人能够脱出。因此,也渴望逃脱“前世造了孽,今世做物业”的历史宿命。虽然对逃脱的机会并无多少信心和把握,但“物业管理师”的出现,还是让他们眼前一亮。一轰而上的对“物业管理师”的攀附,亦在今天的大流之下。
此时,物业管理师究竟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有一个初步的决断:它是政府部门挽救物业管理的一剂良药,它是物业管理人拯救自己一根稻草。倘若用正式的语言来表述,可能要冠冕堂皇得多:物业管理师制度是促使物业管理走向规范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物业管理人提升自己的重要方式。这就是“物业管理师”。
这种决断或许有点武断,让一本小小的证书来承载物业管理发展的历史重任,显然有些矫枉过正了。赞同者可以“律师”“注册会计师”作一个横向比较,号称中国第一证的律师证不仅仅造就一个批批金领、粉领阶层,也整体提升了律师这个社会地位。在今天,律师证意味身份和金钱的代名词。以至于那部叫《律政佳人》的电视剧,着实让笔者感慨了半天。注册会计师差了些,但依然代表一份职业的荣耀。
但是稍作分析,这种比较显然毫无意义,也毫无根据,对事实情境距离越远,观察角度也会越宽阔。“律师证”的荣耀,实际上是现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之后社会矛盾丛生的提供的一个契机。从长远的看来,一个清明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律师证的高贵可谓发展趋势。一言以蔽之:历史必然。另一方面,律师这个行业的本身的内涵,也促成了这个机遇,律师入行门槛之高,证书之难考,世所公认。
比较物业管理师而言,机遇是没有的,机遇给了更能提升经济发济指数的房地产业;内涵和门槛也是没有的,一个阿猫阿狗都能从事的行业有何门槛和内涵而言?这是灵魂在自我拷问之下的彻悟。倘若这本证书实际上并不是挽救中国物业管理的良药,它会是什么东西,一本普通证书而已?假设如此的话,之前的“物业管理上岗证”就足矣,何况还有劳动部的那个叫“物业管理师”的东西。
所以,这样的判断,恰成为发生在物业管理师这本证书上的“精神错位”,越加让我们对这本证书产生迷茫。这种极端化的表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惯性蔓延。如果不能有更阔的心胸来面对,“物业管理师”更加不知是什么东西。
文章千古,得失寸心,套用这本证书亦然。今天的中国物业管理及相关人士,都是从泥水里跌打而出,不论对这本证书寄予何望,都还在其真正的内容中。
关于我们为什么需要物业管理师,其实今天物业管理人的一种矛盾心态的显现,。
在这个时代从事物业管理的人,是之幸,也是之的不幸。谓之幸者,乃中国物业管理的起起浮浮,都可阅尽,丰富了人生阅历。谓之不幸者,所谓乱世命贱,比如物业管理有些过分,却也贴切。如果早生或晚生二十年,就不会遭遇这番尴尬。也不至于通过一本小小的证书来证明自己的崇高与不简单。
今天物业管理人对物业管理师需要,首先在于对自身的定位上。在这样一个物业管理时期,旧的价值观和理念正走向衰落,而新的观念尚未建设起来,而在社会文化发展进一步呈现“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广大业主,甚至整个社会对物业管理的间离与冷落作用于物业管理人,就出现了关于“取消物业管理”的责难。尤其当社会的需求从广义的“宏扬传统”往具体的价值分判发展时,普通业主的要求即与今天物业管理的取向发生隔膜,而这种普遍现象的存在已经使得眼睛向上的物业管理阶层与业主阶层显出云泥之判。这越加让今天的物业管理人感到一种无助和无奈,亟需对自身作一个冠冕堂皇的证明和提升。
其次在于一种物业管理行业内部的攀比心态。抱有“委屈心态”的物业管理人,尤其是物业管理的高管们,在中国物业管理现状整体恶化的趋势之下,这些精英们的清高却无一例外的早已培埴,他们既无法从社会大众里得到一点努力、想象的理解和认可,也无法从业主那边得一点名义上的尊敬,非但如此,还不得不品尝这种冷漠背后无尽残酷现实。因此,这种委屈心态被转移到一种内部的竞争和倾轧中。从其它同行身上赢得一丝尊敬成为最后一个安慰。
不过这种需要的理由很容易被*。通过这本小小的证书来重新让自己在社会作一个定位,这实际上是物业管理人在当下环境下一种自我安慰,无疑于痴人说梦,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倘若一本小小的证书能承载如此厚任,今天多如牛毛证书早已让无数渴望改变自己的人实现了个人梦想。而通过这个本证书来在同行身上找到某个心灵的安慰和优越感,则是一种对个人精神的折磨,这样的期望,在一个境况迷茫的行业,虽然态度近苛,其实还是要有面临道德的责问,也禁不起时间的淘洗,最终让这个行业的所有人在精神错位对话于一片天空之下,变成各说各话。
物业管理人对这本证书的“适应性”,与对它的“不适应性”是同步随形的。当这本证书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来达到个的期望时,“不适应性”便显现了,表现为容易挑剔而难于接受,容易抑郁成性而难于就事论理而难于,容易顾影自怜而难于反躬自问。
关于物业管理师的未来走向问题,其实触及是“物业管理师”这本证书的核心问题所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有二方面的内容需要厘清,一方面是社会公众对这本证书的看法;另一方面则是相关部门对这本证书的底气和信心。前者决定这本证书能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它自身价值,进而吸引一批批物业管理人为之努力;后者则决定了这本证书具体操作的规范性和计划的长远性。
社会公众对证书的看法,并不仅仅取决于证书的本身内容,还有物业管理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向。证书的含金量可以提高这本证书的口碑,但并不能实际改变这本证书的前途和未来。当物业管理行业自身的存在受到普遍质疑时,在不平衡的心理之下,社会大众对物业管理提出的具体问题、具体是非都退居其次,而以“偏激”情绪作用于普遍的物业管理现实,他们的批判性远高于建设性,而且影响极大。这本证书也不能幸免。因此这本证书的未来实际系于物业管理的未来。
政府相关部门对这本证书的底气和信心,其实是无从猜测的,我们只能从表面来观察这本证书的运作流程,并由此来判断这本证书的命运。所以我必须要从现实的考察过程当中来校正错误。今天看来,相关部门所表露的信心勿容置疑,但这种信心并不确切,含有鼓励之意。其间操作虽然让人有严苛之感,但免不了让人担心有虎头蛇尾的疑惑。而长远说来,政府对这本证书的信心依然取决于对物业管理这个行业的信心。
一言概之,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决定这本证书的未来命运。公众和政府的苛求,并不构成对这本证书的真正威胁,而忽视了这个行业真正缺乏和亟需改变的东西,却可以造成自误。兹事体大,我们可以为一本证书寄予希望,却不能托付命运,惟有如此,才有可能为这本证书创造一片纯净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