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财报分析:账龄划分逻辑,你搞清楚了吗

admin

审计人在处理账龄问题时并不陌生,那些熟悉往来科目底稿的人都知道,核实被审计单位账龄划分的准确性是审计程序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尽管在现实中,审计人员通常代替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进行账龄划分。

账龄指的是企业尚未收回或偿付的款项从记账时间到当前资产负债表日的时长。以应收账款为例,账龄越长,客户违约风险越高,收回的可能性越低。因此,对外披露的报告中需要体现账龄,以反映账款的逾期情况。

账龄划分的逻辑是什么?在审计实践中,账龄的划分有多种方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遵循一个不变的逻辑——本年度1-2年的账龄余额小于等于上年度1年以内的,本年度2-3年的账龄余额小于等于上年度1-2年的,以此类推。

在划分后,应按照这个逻辑检查划分后的余额是否正确,这也是质控层面复核时的关注要点。

例如,如果在某一年借给朋友一万元,一年过去了,朋友未偿还,那么这笔债权就滚到了1-2年这一栏。如果在第二年偿还了2000元,那么剩余的8000元则滚到了1-2年这一栏,那么本年1-2年的账龄就小于上一年。

如果在集团层面,新增一家子公司可能会打破这一逻辑,因为新公司的账龄余额会加上被审计单位已有的余额,导致报告主体本年度第N+1梯队的账龄余额大于上年度第N梯队的账龄余额。

在实务中,账龄划分方法各异,如采用用友、金蝶等核算软件时,无法匹配具体的订单业务,只能假设“先进先出”。而订单式核算,如SAP软件,则能通过产生日期计算出每笔款项的账龄。

账龄划分应尽可能反映坏账损失的敏感程度,而不是划分得越细越好。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或财务分析时,应结合项目本身情况思考背后的原理与逻辑,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得出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