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呈现缓增趋势,制造业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本季度,制造业依然为市场需求的主体,占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环比和同比均有大幅增长。图10为本市2014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的制造业需求量走势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制造业的需求总量呈现小波浪起伏的走势,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本季度的制造业需求量46192人,环比增加7654人,增幅为19.86%。同比增加9565人,增幅分别为26.11%。
二、制造业依然是退工主体,电子行业流动性大。
本季度,制造业退工人数为52228人,占总退工人数的83.25%。退工原因中有79.31%的人是自动离职。1-3月,电子企业分布在退工排行前四位和用工排行的前十位,由于工作环境比较干净,没有重体力活,招聘相对容易,但人员的流动性却很大,根本原因是由其行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电子行业更新换代周期短,所以一应订单周期变化快,每个月的订单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2、电子行业流水线以劳动密集和流水作业高频率为特点,这就决定了此类企业主要需求员工以年轻职工为主。用工群体的年轻化,薪资以底薪和加班费的形式为主,部分年轻务工者的体力跟不上吃不了苦,另外加班多,工作量大,工作单调等原因也会造成流动性大,大部分电子行业面临这一困扰。
主要举措:
针对经济发展的总形势和人力资源市场的整体情况,本季度我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采取了以下措施,做好企业用工服务和求职人员服务:
1、加强劳务合作,丰富人力资源。
为确保企业能在节后“吃饱开足”,我市人社部门不断巩固和拓展与农民工输出较大地区的交流合作,从2月3日起相继组织波司登、长春化工、长江纸业、三一重工等29家次企业携带1万多个需求岗位远赴郑州、洛阳、石家庄、滕州、运城、湘西、宜春等地进行人力资源交流对接。
2、公益性招聘会助推重点服务群体。
就业援助和理工学院公益性招聘会两轮驱动,助推两大重点就业服务群体,为实现大学生和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服务工作奠定基础。我市就业援助服务中心实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就业帮扶,并依托常熟久诚职业培训学校,对该类人群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
与此同时,市人社部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精细化实名制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课程、职业素质测评指导、企业“直通车”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类便捷的就业服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3、加强创新管理,提高精准服务。
今年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全面启用了企业掌上招聘平台和个人掌上求职平台,实现有形实体市场现场服务与无形虚拟市场自助服务有效互补和结合。求职者可通过手机、电脑、Pad等直接对现场招聘会的意向岗位进行简历投递,更能使求职者进行线上职位搜索和职位订阅,通过匹配推送实现人岗精准对接,提高应聘成功率。
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用人单位的现场招聘流程,用人单位也可在手机端或电脑端远程进行展位预定、即时发布招聘信息、职位管理、岗位推送、接收查看电子简历等,提高企业招聘效率。智能化的升级为劳动者、用人单位提供了不间断的,不受时间、场所局限,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和优质、高效、便捷的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