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有哪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教学原则是基于美术的特性,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而制定的。这些原则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中各种因素普遍联系的理论总结,也是教师组织和指导教学的基础。
1、低控制原则
低控制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学中,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尽量减少成人的权威或规范对儿童艺术活动的限制,让他们自由充分地体验和表达。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平衡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促进儿童身心的可持续发展。
3、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强调根据儿童的具体基础和接受能力,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儿童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强调在美术教学中,利用美术活动的创造性,激发和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
5、兴趣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强调激发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快乐地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
6、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在美术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实践,通过实践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
二、少儿美术指导思想有哪些
1、正确把握学前少儿美术教育的性质
少儿美术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美术素养教育,涉及他们对视觉艺术作品及环境、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初步感知、喜爱和欣赏,以及他们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对工具材料的积极探索和操作,对作品的大胆想象与表现。美术技能作为辅助因素,是幼儿美术素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更不是唯一。
2、明确少儿美术教育的目标
学前少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指向儿童教育的总体目标,即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儿童建立积极、自信的情感态度,初步养成合作、友善、尊重、分享和交流的意识和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少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指向儿童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包括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美术活动,从欣赏、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多种方式进行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以及认识常用的美术工具材料并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