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彼此的近距离接触,父母对孩子是什么样的品行和习惯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父母两人含辛茹苦,把一个只会哇哇乱哭的小小婴儿抚育成人,再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专业化的教育,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性,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孩子最后能否按照孩子自己的心愿或者家长的期望成长为世俗意义上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成功人士。
尤其是在孩子的未成年时期,父母两人殚精竭虑,想尽一切办法来为孩子规划着未来的美好蓝图,期望着孩子能够按部就班的按照这样的流程走下去,至少也要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该读书的时候读书,该考大学的时候考大学,人生之路不要走的一波三折。只要孩子能够按照预期的计划走下去,不去标新立异,其实也就从根本上不会给家长增加多少的麻烦,家长只需提供后勤保障,基本上也就能确保孩子的人生之路走得顺顺当当。
但是怕就怕在孩子的未成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不少孩子都会经历着所谓的叛逆期,就像一个好斗的小公鸡一样,随时随地都想展示着自己的能耐,维护着自己的自尊,特别不愿意和家长保持一致,尤其是喜欢和家长反着来,你说东,他偏往西,整个拧得让家长牙都恨得痒痒的。
那么当孩子在情绪上表现出来了,不痛快了,脸沉下来了,不想和人说话了,甚至于连饭也不想吃了,此时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但凡是个人都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仅成年人都有如此反应,孩子也一样,甚至于比成年人反应更大。因为孩子面对的就是最爱他的爸爸妈妈,家长无限的荣宠,让孩子不用顾忌怎么去收敛自己的言行,反而是哪种方式能给父母以最狠的打击,就选择哪种,丝毫不去考虑下一步会怎么样,父母对此能否承受得了。
而父母两人对此也不必以为心力交瘁,孩子发一顿脾气,无非就是以为自己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个人自尊未能得以体现出来,那么只要父母能够追根溯源,和孩子一通心对心的交流,相信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把孩子的所思所想套出来,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应对。
退一万步说,父母两个作为成年人,想管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只要方法得当,没有触及到孩子的痛处,大概率上是不会产生新的不可控的问题的。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希望确保孩子能够顺风顺水成长起来,为此认真观察孩子的表现是当父母的一门必修课,学会观察,学会总结经验,以合适的方式和语言和孩子交流,以规避开对孩子的影响,这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的贴心人。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做任何事都要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哪怕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孩子他是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外人无从知晓。父母要想了解清楚孩子的喜怒哀乐,就需要先从外围着手,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与孩子相关的一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绝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如果孩子因此而甩锅,父母反而手足无措,无言以对了。
孩子本身生活的圈子就非常简单,每天家校两点一线重复往返,就算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感觉都是塌天大祸了,其实呢,家长很多时候三言两语就解决了。因为家长具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帮助他们很好地解决问题,孩子的事不外乎就是学习或者同学相处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都在家长能够触及的范围之内,不具有多少的技术含量,不用藏着掖着。
对孩子,家长一定要以孩子的标准来看待问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微表情,绝对不能有言语的否定,如果自己最信任的人都全盘否定了自己,孩子会崩溃的,进而就会刻意的把自己包裹起来远离父母了,这对父母来说岂不是就失去了孩子的心意了吗?